反而可能成了擺設,甚至滋生公車私用的不良風氣。”
但他話鋒一轉,又提出了一個更具建設性、也更“安全”的思路:
“不過……汽車用不上,並不代表沒有其他可以捐贈、可以合作的方向啊。
您看,咱們省城內部,還有不少街道是坑窪不平的泥土路吧?
全省各市之間,到現在很多主要乾道也還沒有連通標準的水泥路或者柏油路吧?這嚴重製約了物資流通和經濟發展。”
顧方遠的眼中閃爍著引導的光芒:“如果有人,或者有企業,願意出於公益目的,想要支持家鄉建設,他們完全可以捐贈資金,用於修建某一段具體的道路!
比如,捐贈修建從省城到某個重要縣市的二十公裡水泥路。
這對於政府來說,是實實在在改善了基礎設施,惠及民生和經濟;對於捐贈企業來說,也是回饋社會、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
他最後點出了其中的關鍵,也是古天明最關心的“避嫌”問題:
“到時候,政府可以在那條新修好的路邊,堂堂正正地立一塊功德碑或者紀念牌,清晰地告訴所有來往的行人和客商——‘此路段由某某公司捐資修建’。
這樣,企業的善舉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正麵宣傳,廣告效果自然就有了。
而政府呢,既改善了交通,又沒有動用寶貴的財政資金,隻是給予了一個合理的名譽上的肯定。
這怎麼著也算是對捐贈方的一種回報和人情上的平衡吧?
整個過程公開、透明、目的純粹,誰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來。”
古天明震驚地看著顧方遠,眼神複雜。
心中暗自思忖:得虧這小子誌不在官場,沒有進入政府係統裡摸爬滾打,否則就憑他這層出不窮、既大膽又精妙的點子,那些跟他打交道的商人,還不得被他玩得團團轉,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他順著顧方遠的思路往下想:
如果真有企業願意真金白銀地拿出來幫忙修橋鋪路,改善民生基礎設施,政府在不花錢的情況下辦成了大事,那麼適當地為這樣的企業做一些正麵宣傳,似乎也合情合理,並非完全不能接受。
這樣一來,地方建設的財政壓力確實能減輕不少。
不過,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而過。
他很快就苦笑著將這個過於“理想化”的想法拋諸腦後了。
這年頭,改革開放才幾年?
有幾個商人能在看不到立竿見影的利潤之前,就敢隨隨便便掏出幾百萬巨款,僅僅是為了打一個可能見效緩慢的“廣告”?
想想都覺得是天方夜譚,完全不現實。
他們江南省能出一個像顧方遠這樣既有實力、又有魄力、還舍得投入的“冤大頭”,已經算是燒高香了,怎麼可能還會出現第二個?
如果顧方遠此刻能聽見古天明的心聲,恐怕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在後世,彆說幾百萬的廣告投入,就是幾億、幾十億的營銷費用,對於那些誌在打造全國乃至全球品牌的企業來說,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隻不過現在的商人,大多還處在原始積累和謹慎觀望的階段。
尚未完全意識到,在改革開放這片廣闊的藍海中,未來的賺錢速度和規模將會有多麼驚人,品牌價值的重要性又將有多麼凸顯。
喜歡1980紅頂商人請大家收藏:()1980紅頂商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