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不多說,”肖愛國率先開口,將一份標注“絕密”的文件推到桌前
“達連隘口衛星發射站,我要在三年內看到第一枚火箭升空。
今天就談三件事:怎麼建?怎麼買?怎麼挖。”
“肖先生,我先彙報選址與基建。”
陳傑首先說,“達連隘口緯度7.5°,靠近赤道,地球自轉線速度比高緯度地區快30,這意味著火箭能節省1520的燃料成本。”
“燃料成本能省多少?”肖愛國打斷他,。
“以一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噸的火箭為例,傳統發射場單次燃料費用約2000萬美元,達連隘口省下400萬到500萬。”陳傑立刻回答,
“但基建投入巨大:
發射台需要耐3000c高溫的特種混凝土,防爆圍牆、推進劑儲存罐、衛星測試廠房……初步估算,僅地麵設施就要砸下50億美元。”
“50億?”火箭工程師李薇蹙眉。
“這還沒算測控網絡。要實現全球跟蹤,至少需要在三大洋和五大洲建8個測控站。
每個站的設備和運維每年又是幾億開銷。”
“才這一點錢。也叫多?
“我要同時建50個發射站。“
陳傑委婉的說。
這太密集了。
“我要在10年發射1000顆衛星。
30年內,我要發射1萬顆衛星。
“所以我們至少要有1000個發射井。
“僅有50個是絕對不夠的。
“所以水下、地下、陸上都要有。
“而且前年1991年)這裡僅有8千萬平方公裡。
“可現在,這裡有一萬多平方。
“10年後,這裡的麵積將達到到3萬平方公裡。到時候我們發射站的密度就不大了。
陳傑敏感的感覺到肖愛國的目的並不是真正的發射衛星。
arsat)的測控網正在擴建,我們可以出資參股,換取初期使用權限,成本能降低60以上。俄羅斯的拜科努爾發射場也有閒置的測控資源,用錢能砸下來。”
肖愛國搖搖頭,“不要租彆人的。”
“我要能絕對控製的。”
陳傑忽然問道,“水下是包括潛艇發射嗎?”
“是的,我們在達連隘口的造船廠建成後。”
“將可以建大型潛艇。”
“我們現在隻能建普通潛艇,但我們遲早可以建特殊的潛艇。”
“是指核潛艇嗎?”
“是的,我們還要有自衛能力。”
“陳傑一副果然如此的,聳了聳肩。”
“但我們在核技術上是零。”
“而且各國都在封鎖核技術。”
“現在對我們來說有一個非常好的會:
“是指聯蘇解體後的核技術泄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