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手裡這兩株,年份有個一兩百年的。
剩下那十八株,年份就淺多了,估摸著也就幾十年。
雖說也是好東西,但比起這兩棵來,還是差了個檔次。
心裡盤算著,周安有了主意。
這兩棵一兩百年的,得好生收著。
不拿去換錢也不吃,就當傳家寶,一代代傳下去才好。
至於那十八株年份淺些的,回去後正好做成紅參。
紅參這東西,倒不是人參的什麼新品種,是拿新鮮人參炮製出來的。
周安知道這野山參挖回來,要想存著用,法子有兩種。
一種是像村裡人常做的那樣,弄成生曬參。
把新鮮的參洗乾淨了,直接擱太陽底下曬。
讓太陽把水汽慢慢抽乾,這樣能最大程度留住,人參原本的勁兒。
村裡誰要是挖到參,打算自己留著補身子,大多會這麼乾。
簡單省事,人人都懂。
另一種就是做紅參,這法子在村裡就少見了,尋常人家根本不知道怎麼弄。
周安會這手藝,還是上一世在手機上刷視頻學的。
那會兒閒得沒事,看人家擺弄這些稀奇玩意兒,覺得新鮮。
就多留意了幾眼,沒想到這輩子真能派上用場。
這法子說難也不難,不用啥特殊家什,自個兒在家就能弄。
先把挖回來的鮮參,仔細拾掇乾淨。
不能用硬刷子,得用軟布蘸著清水慢慢擦。
連參須縫裡的泥星子,都得摳出來。
不然蒸的時候帶著土腥味,糟蹋了好東西。
洗乾淨了就往蒸鍋裡放,底下添足了水,大火燒開,再轉成小火慢慢焐。
就這麼蒸上兩三個鐘頭,中間能掀開鍋蓋瞅兩眼。
看那參體是不是慢慢透著紅,捏著有點軟乎乎的,還帶點黏手的勁兒,那才算是蒸到了時候。
蒸好的參取出來,不能擱太陽底下曬。
得找個通風陰涼的地兒擱著,陰乾個一天兩天。
等表麵摸著不那麼濕了,再拿炭火慢慢烤。
烤的時候得勤翻著,不能烤焦了邊,也不能有潮氣悶在裡頭。
得烤到拿在手裡硬邦邦的,敲著能聽見點脆聲,這才算成了。
這麼一折騰,白生生的參就變成了紅棕色。
紅參這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周安心裡盤算著,回家就照著這個法子來。
這十八棵參,年份不算頂尖。
但做成紅參正合適,留著給弟弟妹妹們補身子。
紅參這東西,最適合那些體質虛寒、陽氣不足的人。
就像冬天裡總手腳冰涼,穿多少都捂不熱乎的,吃點紅參正好能頂上來。
周安的弟弟妹妹們,打小就沒過上啥好日子。
饑一頓飽一頓的,身子骨早就虧空了。
這一兩年他進山弄了不少好東西,肉啊蛋啊沒斷過。
孩子們臉上的顏色更好,變得胖乎了些,可底子還是虛。
尤其是倆小丫頭,更明顯些。
一到冬天就犯愁,稍不注意就發燒感冒。
裹著厚棉襖也總說冷,小手小腳摸上去冰冰涼的。
周安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總想著怎麼能讓他們再壯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