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什麼旁的不好的事,說白了也是抽煙的一種,隻不過跟尋常抽煙的法子不一樣。
黃金眼給他介紹的信息還挺多,真是讓他大開眼界。
這抽煙和煙草的由來,是從美洲那邊傳來的。
聽說那邊的人種煙草、用煙草,都有三五千年的光景了,比這邊早了不知多少。
傳到咱們這兒來,是在明朝的時候。
具體些說,該是萬曆年間。
最早在福建、廣東那一帶露麵,後來才慢慢往北邊傳,漸漸有了名氣。
有意思的是,在美洲那邊,抽煙還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嘴派”,這就好懂了,跟幾十年後隨處可見的香煙一個路數。
把煙卷叼在嘴裡,點燃了吸進去再吐出來。
吞雲吐霧的,街頭巷尾常見。
另一派就是“鼻派”,便是眼下這鼻煙了。
不用點火,就用鼻子把那粉末吸進鼻腔裡,圖個舒坦。
聽說這鼻煙在清朝康熙年間,最是風光。
那會兒不管是皇宮裡的帝王大臣,還是街頭巷尾的尋常百姓。
好些人都有吸鼻煙的習慣,手裡攥個小巧的鼻煙壺。
時不時掏出來吸一下,算是種時髦的講究。
可後來卷煙慢慢興起來了,方便又省事。
鼻煙就沒了往日的勢頭,一日日冷清下去。
到了這六十年代,吸鼻煙的人就變得少多了。
到了幾十年後,那就更少了,幾乎很難碰到。
難怪周安活了這麼大,頭回見這東西。
弄明白鼻煙是怎麼回事,周安再想起剛才那個大叔,舒坦得眯眼的模樣。
就徹底懂了,難怪吸一口能爽成那樣,這東西的做法本就透著講究。
鼻煙裡頭不光是曬乾磨細的煙草,還會添些香料,和薄荷、冰片之類的東西。
這麼多物件混在一起,磨得細粉,吸進鼻子裡能不特彆?
剛吸進去那一下,鼻腔裡先得竄起股濃烈的的“刺激感”。
要是裡頭擱了薄荷和冰片,那股子涼勁兒,怕是能從鼻子直衝腦門。
又清又烈,這玩意兒可老提神了!
要是加了香料的,吸完了鼻腔裡還會留著淡淡的香氣。
尤其人犯困的時候,這麼輕輕吸一口。
腦子立馬就清明了,跟悶頭灌了口濃茶似的,倦意一下子就能散大半。
也正因以前抽鼻煙的人多,上至達官貴人,下到老百姓都愛這口。
鼻煙壺反倒成了,能拿出來說道的物件。
跟身上的懷表,手裡的扇子似的,能透著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