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革命激蕩2_重生成為末代皇帝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6章 革命激蕩2(1 / 2)

1906年至1911年期間,湖北成立了大量的革命小團體,有日知會、天錫會、安郡公益社、神州學社、軍隊同盟會、振武學社等。

當時在各地新軍中推廣的革命活動,最有成效的便是武漢革命黨人,其中最大的革命團體便是文學社和共進會。文學社是由科學補習社、日知會、軍隊同盟會、振武學社等革命小團體演變而來,社長為蔣翊武。該社成立不久後就擁有會員約三千人。因不滿同盟會總部隻顧在華南邊境發動起義,1907年秋,一些原籍長江中上遊的同盟會員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了共進會。1908年10月,孫武、焦達峰等人回國,在漢口秘密設立機關並發展組織,1910年冬,便擁有會員兩千餘人。

1911年初,文學社和共進會的領袖進行了秘密會談,商量起義事宜,確定文學社社長蔣翊[yi]武為革命軍臨時總司令,共進會孫武為參謀長,以文學社的機關為臨時總司令部。在文學社和共進會的宣傳教育下,1911年秋,一萬七千多人的湖北新軍中,有近三分之一都參加了革命組織,另外,武漢周邊各縣,革命黨人還聯絡一批會黨、農民、士兵和學生。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將在1903年推行“新政”時開始興建的商辦鐵路收歸國有,這些鐵路是由招商局集商股成立的鐵路公司所有,但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獲取列強的支持,它與英、法、美、德四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同,將粵漢、川漢鐵路出賣給列強。清政府這種行為引起了全國公憤,激起了大規模的反抗運動——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最先在湖南興起,長沙、株洲等地相繼爆發遊行示威活動,隨後保路風潮在湖北、廣東、四川也蔓延開來,以四川最為激烈。6月17日,川漢鐵路公司在成都召開鐵路股東代表大會,會上確立“破約保路”的宗旨,並通電全國,斥責清政府的賣國行為。會後還派人到全省各地宣傳,通知各州縣成立分會,保路同誌會很快發展到全川142個州縣,在不到10天的時間內就有10萬人成為會員。

保路運動的迅速發展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下令鎮壓,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了保路同誌會的領導人蒲殿俊、羅綸、顏楷、鄧孝可、張瀾等人,消息傳出後,參與保路運動的數千名請願的民眾湧向督院街督署院內向總督請願,但趙爾豐命軍警開槍射擊請願民眾,造成數十人死亡。“成都血案”爆發後,和平的保路運動開始轉為武裝鬥爭,成都附近的同誌軍開始圍攻成都,其他各地的同誌軍也相繼起義。清政府得知成都被圍以及各地起義的消息後,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後調派端方從湖北帶新軍入川,並命令曾擔任四川總督的岑春煊前往四川,協助趙爾豐辦理剿撫事宜,同時,還從湖南、廣東、陝西、甘肅、貴州、雲南等省派兵前往四川增援。湖北新軍被調入川,造成了武漢空虛,給武漢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提供了機會。

大批湖北新軍入川後,清軍在湖北防禦力減弱,湖北革命黨人便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在武昌發動起義。1911年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並決定請同盟會領導人黃興、宋教仁或譚人鳳來主持起義大計。9月24日,起義領導機關舉辦聯席會議,通過“人事草案”和“起義計劃”,由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為軍事總指揮,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總理為劉公,劉堯澄、彭楚藩等人為軍事籌備員,並決定於10月6日農曆中秋節)發動起義。同日,南湖炮隊黨人暴動未果,湖北當局有所察覺,遂下令收繳新軍彈藥,增加市麵軍警力量加緊盤查,並決定讓新部隊提前過中秋節,10月6日那天不放假。

9月28日,湖南黨人焦達峰函告武昌起義指揮部,由於準備不足,希望將起義時間延遲至10月16日,且黃興、宋教仁未能趕到武漢,指揮部遂決定起義時間延期至10月16日,在湖南、湖北兩省同時發難。

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置炸藥時不慎因其爆炸,機關暴露,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稿、旗幟、符信等全被俄國巡捕查抄,革命黨人劉同等六人也被抓捕並被引渡至湖北當局。同日,蔣翊武自嶽州趕回武昌,在小朝街機關部下達起義命令,決定當夜十二點城內外各營同時起義,以南湖炮隊炮聲為號。但小朝街機關當日就被清軍警破壞,劉複基、彭楚藩等八人被捕,蔣翊武逃出城外,當晚又有多處黨人機關被破壞,楊洪勝等四十餘人被捕。

10月10日,湖廣總督瑞澄下令殺害劉複基、彭楚藩、楊洪勝三人,並且當日又有十餘名革命黨人被捕,湖北當局下令軍營官兵一概不得出營,並曉諭黨人自首。在失去了指揮機關後,革命黨人依然決定在當晚發動起義,商定以槍聲為號。當晚,武昌城外清軍混成協輜重營黨人燃火發難。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黨人鳴槍起事輜重營和工程營發難先後順序有爭議),他們打死鎮壓起義的清軍官兵,占領楚望台軍械庫。隨後,城內外各標營黨人集結楚望台,人數多達三千餘人,原日知會員、隊官吳兆麒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同時命令已入城的炮八標在中和門及蛇山占領發射陣地,向總督署發其轟炸,但進攻連連受挫。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攻擊,終於突破清軍防線,他們在督署放火指引炮兵轟炸督署,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治張彪仍在抵抗。經過反複進攻,督署和司令部終被攻破,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城都被起義軍接管。

10月10日深夜,得知起義情況後,在保定軍谘府軍官學校後改名陸軍大學)學習的同盟會成員何子淵的六弟何貫中,與同寢室同學李濟深等人,組織軍校學生炸毀了學校附近的瀏陽鐵橋,阻斷清軍南下鎮壓起義的道路。10月11日,起義軍將士在湖北谘議局建立革命軍政府,他們認為軍政府需要社會上有名望地位的人出資號召,於是邀請谘議局議員和地方紳商舉行會議,推舉清朝二十一混成協旅)的協統黎元洪為軍政府都督。同日,漢陽黨人起義,占領漢陽全城,10月12日,漢口也為黨人占領,至此,武漢三鎮全部為革命軍所控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猝不及防。湖廣總督瑞澄謊報“地方安謐”,次日即奏報武昌失守,清廷內外震動。武昌起義的炮聲徹底打破了清廷的幻想。消息傳來,宮中一片大亂。攝政王急得團團轉,隆裕太後整日以淚洗麵,大臣們各懷心思,朝堂上亂成一鍋粥。革命的火焰迅速蔓延,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的統治搖搖欲墜。我坐在龍椅上,看著這一切,心中五味雜陳。我雖年幼,卻也明白,這個古老的王朝即將走向末路,而我這個皇帝,也即將成為曆史的注腳。在我登基成為皇帝的這三年裡,這陸續三次的重大革命起義,我雖無力改變局勢,卻像一個旁觀者,見證了舊時代的落幕和新時代的曙光。我深知,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也無法阻擋。

武昌起義爆發後,1911年10月12日,清廷做出反應,攝政王載灃緊急召集奕匡、那桐、徐世昌等重臣商議,初步決定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南下鎮壓,海軍大臣薩鎮冰率領水軍趕赴湖北平叛。但蔭昌並無實戰經驗,且北洋軍實權仍在袁世凱舊部如馮國璋、段祺瑞)手中,導致指揮失靈。10月15日,麵對這一形勢,湖北軍政府決定,首先掃蕩漢口敵軍,然後向北推進,阻止清軍南下。10月18日,雙方投入戰鬥,漢口革命軍進攻劉家廟,次日革命軍占領劉家廟。此後,清軍對劉家廟展開數次反攻,10月27日,清軍收複劉家廟,革命軍退守大智門一帶。雙方便在此互相膠著對峙。

朝廷得知雙方軍事膠著,新軍竟無可奈何?對此清廷內部對是否起用袁世凱產生分歧。奕匡、那桐、徐世昌等力主啟用袁世凱,認為其掌控北洋軍,是唯一能鎮壓起義之人。載灃雖疑慮重重,但麵對革命軍迅速蔓延的壓力,被迫於10月14日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世凱卻以“足疾未痊”為由拒絕,提出六大條件:1明年召開國會2組織責任內閣3開放黨禁4寬容武漢起事人員5授予前方軍事全權6保證糧餉供給。這些條件實質是要奪取清廷軍政大權,迫使載灃退位、奕匡內閣下台。清廷無奈妥協,攝政王載灃於10月27日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製所有赴鄂軍隊;11月1日,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全麵掌控清廷實權。

漢口保衛戰期間10月18日到11月27日),10月22日,湖南、陝西兩省首先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同月內,江西、山西、雲南也相繼宣布獨立。至此,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聯成一塊,山西、陝西兩省聯成一塊,雲南則在西南地區呼應,革命浪潮向華東和華南地區迅速擴展。此後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先後宣布獨立,至11月27日四川宣布獨立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全部光複,處於清廷統治下僅剩清廷江南提督張勳鎮守的南京。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南京,南北對峙的局麵就此形成。

在全麵得到朝廷實權後,袁世凱以欽差大臣身份代替蔭昌指揮清軍作戰。一麵以武力攻占漢口、漢陽,威懾革命軍;一麵通過唐紹儀與南方談判,提出君主立憲方案。革命軍方麵,黃興於10月28日從上海趕赴武漢,抵達漢口督師,並在11月3日的拜將儀式上,被黎元洪代表軍政府委以戰時總司令,接手抵禦清軍的攻擊。11月9日,黎元洪都督電起義各省派代表到漢會議,籌組臨時政府。同時,黃興致電袁世凱,呼籲袁世凱擁護共和。11月13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內閣總理。11月27日,漢陽被清軍攻陷,革命軍退守武昌。持續41日的陽夏保衛戰,雙方死亡人數超過五千人,其中,革命軍陣亡將士四千兩百人。由於革命軍堅持共和,且南方各省革命勢力不容小覷紛紛宣布獨立後已經和中央形成南北對峙。孫中山回國後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雖然在袁世凱帶領的清軍下收複了漢口重鎮,但雙方在武力試探較量下袁世凱轉而選擇施壓清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昌起義初期,袁世凱試圖以“平叛”換取清廷信任,甚至托人轉告親信:“南方軍事尚易結束,北京政治頭緒棼如,望唐紹儀與梁士詒協作,重啟政治改革。”但隨著局勢發展,他意識到清廷已無挽救可能,轉而利用北洋軍的實力與革命軍談判,意圖通過“南北議和”實現自身權力最大化。

袁世凱最初主張君主立憲,認為這是維護中國統一、避免列強乾涉的唯一路徑。他對《泰晤士報》記者稱:“若消滅清廷,中國必內亂,列強將瓜分。”但革命軍的堅決態度與孫中山的歸國打破了平衡。袁世凱權衡利弊後,選擇與革命黨合作,逼迫清帝退位,換取自己出任總統。他對北洋將領靳雲鵬坦言:“不想背上欺負孤兒寡母的罵名”,但現實利益迫使他放棄君主製。袁世凱在確定南北和談成立君主立憲政體不可行之後,深思熟慮後決定利用和談擴大自身最大權利。他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中央集權。

通過控製軍事:北洋軍始終聽命於他,成為其權力根基。在外交上交好各國,爭取列強支持如英國公使朱爾典)提升自身地位。對待不同派彆分化革命黨:通過汪精衛等妥協派施壓孫中山,迫使其讓出總統職位。在輿論操縱上宣稱自己是“維持秩序”的唯一人選,塑造不可替代的形象。

袁世凱的崛起是清廷腐朽與革命黨不成熟的產物。他的政治野心既源於傳統官僚對權力的追逐,也反映了晚清轉型期的製度真空。儘管他以和平方式終結帝製,但其後續複辟帝製的行為暴露了權力欲望的膨脹,最終導致軍閥混戰。這一過程揭示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中,製度轉型與個人野心的複雜交織,以及傳統政治邏輯對現代民主的阻礙。

夜幕深沉,袁世凱府邸的書房裡燈火搖曳。袁世凱坐在太師椅上,眉頭緊鎖,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一旁的楊度神色凝重,靜靜地等待著袁世凱開口。

“皙子,”袁世凱打破了沉默,“這大清的局勢,如今是愈發艱難了。南方革命軍勢頭正猛,咱們雖手握重兵,可也不能不顧及天下悠悠之口啊。”

楊度微微點頭,說道:“大人所言極是。南方孫文領導的革命黨,倡導民主共和,順應了不少民心。不過咱們手中的北洋軍,仍是這局勢中的關鍵。隻是此刻,進,怕激起全國公憤;退,又心有不甘呐。”

提到孫文,袁世凱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孫文……此人素有大誌,四處奔走宣揚革命,蠱惑了不少人。但他太過理想化,以為靠那些民主共和的理論就能治理好偌大一個中國?哼,太天真。可不得不承認,他在海外華人還有國內一些激進青年裡,威望頗高。”

楊度沉思片刻,緩緩道:“大人,依我看,如今僵持下去對咱們並無益處。和南方接觸談判,或許是當下最有利的選擇。一來可以避免生靈塗炭,落下罵名;二來也能借機試探孫文他們的底線,為大人謀得最大利益。”

袁世凱摸了摸胡須,心中暗暗讚同楊度的話。他站起身,在書房裡來回踱步,思索良久後說道:“皙子,你說得在理。隻是這談判,必須得謹慎行事。咱們先放出和談的風聲,看看南方的反應。”

幾天後,袁世凱派了心腹秘密前往南方,向革命軍傳達和談的意向。南方革命黨內部經過一番激烈討論,最終決定與袁世凱進行談判。

在南京臨時政府那略顯簡陋卻又處處透著新氣象的辦公室裡,孫中山端坐在桌前,手中正審閱著一份文件。這時,秘書前來通報,袁世凱的心腹幕僚楊度約見。孫中山微微一怔,旋即放下手中文件,眼中閃過一絲思索,“他是袁世凱的幕僚吧?”思索片刻後,便和秘書說道那就告訴他明日上午10點在明孝陵相見。

次日於上午9點楊度踏入明孝陵墓道,目光迅速掃過四周,最終落在孫中山身上,微微拱手,“孫先生,久仰大名。”孫中山轉身,微笑著回禮,“楊先生不辭辛勞遠道而來,想必是有要事相商。”

兩人日常寒暄後,楊度也不兜圈子,直言道:“孫先生,如今南北對峙,清廷搖搖欲墜,戰火紛飛,百姓苦不堪言呐。”孫中山神色凝重,微微點頭,“我亦深知這局勢嚴峻,所以才一心想要推翻清廷,建立共和,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楊度接著說道:“清廷如今確實氣數將儘,袁大人手握重兵,也不願看到生靈塗炭。隻是他對皇室還有幾分念舊,不想逼得太急。”孫中山輕輕皺眉,“帝製腐朽,早已不合時宜,清帝退位是大勢所趨。但我也並非不通情理之人,若能和平解決,避免流血衝突,自然是好的。”


最新小说: 搞錢難?我在人間畫魂賺麻了 怎料是枯木又逢春 白月光的心動軌跡 鬥羅:王冬兒重生,成武魂殿團寵 帶著大國重器回年代,開局截胡廠花 你們真是害苦了朕啊 諸神隕落之時 古代:年方十歲,登基稱帝 流放五年,一紙斷親書全家又跪又哭 夫人重生後,強行帶全家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