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廟胡同口。
先後兩輛黃包車在狹窄的胡同口緩緩停下。修二在前先行下車並付了車錢,等鄭孝胥主仆二人下車走近。
"鄭老爺,您瞧這胡同口——"修二指著那道幾乎與牆融為一體的灰磚拱門,"若不是熟門熟路,外人根本找不著。"
鄭孝胥隨著修二的指引抬頭望去,隻見胡同呈東西走向,寬度僅容兩輛黃包車交錯。兩側灰牆高聳,胡同口的牆頭有幾株老槐樹的枝丫斜斜探出,在陽光中投下斑駁的陰影。
與米糧庫胡同的規整開闊不同,這裡更像一條隱秘的巷弄,連入口都藏著幾分低調。
"這胡同雖窄,"修二邊引路邊說,"可勝在清淨。西直門兵營就在兩裡開外,夜裡都有巡兵經過,因此這裡的治安比一般的胡同要稍好些。"
修二又指了指胡同儘頭若隱若現的灰色高牆,"您瞧——"這一片兒老虎廟胡同,雖比不上米糧庫胡同的規模建築,這裡的居民住戶也不是從前的高官,也多為士紳階層和旗人居住。
修二感歎道!鄭老爺在下說句不好聽的,這改朝換代了呀!有大量的旗人房產空置其中。
轉過胡同口的街角,空氣中忽然飄來一陣甜香。修二指著前方:"到了!您聞這味兒——是胡同口張記的糖火燒。"
鄭孝胥遠遠望去,老虎廟胡同的宅院門前蹲著兩隻石獅子,雖已風化得麵目模糊,卻自有一股威嚴氣派。待走近細看,鄭孝胥發現門環竟是純銅鑄造的獸麵,伸手叩了兩下,回聲沉悶悠長。
鄭孝胥三人沿著已然乾硬的泥路緩步前行。
鄭孝胥注意到,胡同兩側院牆的確如修二所說雖不似米糧庫那般氣派,卻格外齊整,牆根處連雜草都少見。偶爾有院門開啟,走出的多是身著長衫的士紳或裹著藍布頭巾的旗人婦人,彼此見麵必拱手作揖,透著一股熟稔的鄰裡情。
"這片的居民啊,在下多少都熟悉些根底。"修二壓低聲音,"多是前清的舉人、秀才,還有些退休的筆帖士等小官員。"他指了指一間掛著"私塾"匾額的小院,"那裡麵教書的老先生,可是光緒年間的舉人。"
修二又領著鄭孝胥主仆二人,穿過幾道幽深的胡同,轉過一個個拐角,眼前豁然開朗——一處三進的四合院矗立在胡同深處。
幾人來到一處略有規格的廣亮大門前。院門雖有些褪色,但門楣上精美的磚雕依然清晰可見,隻是朱漆大門已斑駁發黑。
門楣上"忠厚傳家"的匾額也已有些褪色,但門環上的銅獅雕工依然精細。門口蹲著兩隻石獅子,雖已風化斑駁,卻仍透著一股威嚴。
修二歎了口氣:"這是前清內務府一位官員的宅子,如今主人犯了事,正急著脫手呢。"
鄭孝胥走近細看,發現門環雖已鏽跡斑斑,但門框上的對聯卻保存完好:"守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他輕叩門環,沉悶的回響在寂靜的胡同裡格外清晰。
"這胡同的好處,恰好符合您的要求。"修二看了看鄭孝胥的臉色,瞧著頗為滿意便趁機進言,"您也是前清的大官員,如今著內務府的醜聞鬨得滿城風雨。若是您老要是有意,價錢好商量。"
"這是前清正紅旗參領烏爾泰老爺的宅子。"修二低聲介紹,"烏爾泰老爺如今因醜聞正煩惱憂心,正打算賣了這宅子回關外養老,遠離這北京城的是非。"
門環扣響不多時大門緩緩打開,門房見修二領客來訪,領進房門後,連忙進去通報。不多時,一位身著絳色綢緞長袍的老者拄著拐杖緩緩迎出。老者雖年過六旬,但眉目間仍可見當年旗人貴胄的氣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老者腦後同樣還留著一條長長的辮子,在行動間微微晃動。
"修二,這位是?"老者帶著疑惑的目光看向修二並詢問道,並打量著鄭孝胥。
“老大人榮秉,您老不是有意出售宅子嗎?在下特意帶這位鄭孝胥大人前來看看。”修二略作恭順回應道。
老者當即拱手行禮,聲音沙啞卻中氣十足,"老朽烏爾泰,有失遠迎。"
鄭孝胥注意到對方同樣留著辮子,心中了然,便也拱手回禮:"烏爾泰大人客氣了,在下鄭孝胥,冒昧來訪,還望見諒。"
兩人寒暄幾句,烏爾泰便顫巍巍地引路。鄭孝胥注意到老者雖衣著體麵,但麵色蒼白,走路時左腿有些不便,顯是抱病在身。
烏爾泰領著鄭孝胥在修二的陪同下,仔細的查看了這一座三進的四合院。
正房寬敞高大,五楹七架,簷下"五福捧壽"的彩繪雖已褪色,但雕花雀替依然精美。烏爾泰指著正房道:"這正房原是老朽會客之所,冬暖夏涼。"
東廂房三間,原是書房。推開門,撲麵而來的是淡淡的墨香。博古架上擺著幾尊銅爐,窗前榆木書案上攤著一卷未完成的書法。
西廂房原是臥室,如今空置。推開窗,後園景色儘收眼底——一棵老槐樹遮天蔽日,樹下擺著石桌石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烏爾泰拄著拐杖,氣喘籲籲地介紹:"這後園原是老朽種花養鳥之所......"話未說完,便咳嗽起來。
修二全程陪同,從進入這宅院開始,便察覺鄭老爺,似乎對此宅院並不十分熱衷。雖有烏爾泰大人在一旁詳細介紹,鄭老爺也十分附和,但並未透露有購買意願。
鄭孝胥注意到,整座宅院雖顯陳舊,但維護得當,磚瓦無損,梁柱無蛀。隻是三進的格局實在太大,主仆三人居住未免太過空曠。
況且聽修二介紹,這烏爾泰大人也是在內務府供職,如今因內務府醜聞才想脫手宅院。
隻怕是也深深參與醜聞其中,鄭孝胥心中已然打定決心,萬不可購買此宅院。
"烏爾泰大人,"鄭孝胥當即婉言道,"貴府氣派非常,隻是在下隻需二進宅院足矣,此番進京隻有主仆三人。如今皇上退位,又是內務府事務繁雜之時,在下這才決定留居京城以輔佐皇上太後。此後需時常入署辦公,太過寬敞反而不便,在下私心覺得應當低調些。"
烏爾泰聞言,蒼白的臉上露出一絲理解之色:"鄭大人說得是。如今時局不同了,低調些也好。"
烏爾泰見鄭孝胥如此表態,也猜出其中幾分緣由並不點破,他隻得歎息一聲,"故作鎮定說道,隻是這宅子空置日久,老朽也是不得已才......"
兩人又寒暄幾句,鄭孝胥便與烏爾泰大人告辭。臨行前,老者執意送至門口,拄著拐杖的身影在暮色中顯得格外孤單。
回程的路上,鄭孝胥對修二道:"這宅子雖好,終究太大。明日再去看看那處貝勒爺家三進的私宅吧。"
修二點頭應下,心中暗忖:這位鄭爺果然是個明白人,既不失體麵,又懂得審時度勢。
注意:若業主為旗人,需額外確認是否已辦理“旗產脫籍”手續清末旗產禁止賣給漢人,民國後放寬,但需官府備案)。
出了烏爾泰的三進宅院。
修二便領著鄭孝胥主仆二人轉過幾道幽深的胡同,來到一處略顯陳舊卻依然氣派的高大門樓前。門楣上鎏金的匾額雖已有些褪色,但門環上的銅獅雕工依然精細,可見當年貝勒爺家的顯赫。
"這是前清睿親王一支的貝勒爺私宅。"修二壓低聲音介紹,"如今貝勒爺舉家遷往天津,隻留了個老仆看守。"
推開吱呀作響的朱漆大門,院中一片寂靜。老仆佝僂著背迎出來,臉上皺紋裡夾著歲月的風霜:"幾位爺是來看房的?"
老仆得了眾人的回複,領著眾人進了宅院。
"貝勒爺家當年喜愛豢養鴿子。"修二邊推門邊解說,"現在鴿籠還在,就是鴿子早飛了。"院中一棵西府海棠開得正豔,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鋪了一層淡粉色的氈子。
正房五楹七架,簷下彩繪雖已斑駁,但"五福捧壽"的紋樣依然清晰可辨。鄭孝胥注意到房梁上的彩畫雖已褪色,但構圖嚴謹,筆法工整,一看就是宮裡出來的工匠手藝。
東廂房三間,原是書房。推開門,撲麵而來的是淡淡的墨香。窗前榆木書案上擺著文房四寶,牆上掛著幾幅字畫,落款處"睿親王府"的印鑒依稀可見。
西廂房原是臥室,如今空置。推開窗,後園景色儘收眼底——一棵老槐樹遮天蔽日,樹下擺著石桌石凳,石桌上還刻著精致的棋盤。
夕陽將兩人的影子投在斑駁的磚牆上,鄭孝胥忽然輕笑一聲:"帶我看後罩樓。"
穿過垂花門,一座二層小樓出現在暮色中。樓窗雖舊,窗欞上的冰裂紋卻完整無缺。鄭孝胥的手指在窗台上輕輕劃過,指腹沾了一層細塵——看來確如修二所言,這宅子隻是無人居住,並未荒廢。
最令鄭孝胥震撼的是後罩樓,二層小樓雖已有些年頭,但雕花欄杆依然精美,窗欞上的冰裂紋完整無缺。站在樓上俯瞰,整座宅院布局嚴謹,中軸線對稱,處處透著皇家規製。
鄭孝胥本以為此處就隻是一個貝勒爺的私宅,不想裝修建造規格皆有皇家禮儀。
修二見鄭孝胥沉吟不語,試探道:"貝勒爺說了,這宅子要價五千兩白銀,若是誠心要,價錢好商量。"
鄭孝胥卻搖了搖頭。他撫摸著書案上的雕花,忽然說道:"這宅子雖好,但規格太高了。"他抬頭看了看房梁上的彩畫,又摸了摸窗欞上的雕花,"連這窗欞上的花紋,都是宮裡才有的式樣。"
老仆在一旁小心道:"貝勒爺說,這宅子原是預備給後輩娶親用的,所以......"
鄭孝胥擺擺手:"不必說了。"他轉身對修二道:"這宅子太過富麗堂皇,在下擔待不起。再看看其他的吧。"
修二連忙應下,心中暗忖:這位鄭爺果然謹慎,連貝勒爺家的宅子都敢推辭,難怪敢在這個節骨眼兒進京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