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儲司值班房內,午時的陽光斜斜地灑在酸枝紅木案幾上,卻驅散不了室內空氣中彌漫的躁動。
眾位庫房主事郎中圍坐在一起,聲音壓得略低,卻掩不住其中的激昂。
在有心官員緞庫主事榮惠的帶頭攛掇下,在一眾同僚之間掀起了一股為保利益不擇手段的想法。
"諸位,這鄭孝胥是什麼來頭?是有什麼依仗的過人之處?不過是一個過氣的地方官員,皇太後和醇親王憑什麼派他來管理廣儲司?"瓷器庫郎中德海拍案而起,茶盞被震得哐當作響。
"就是!"皮庫主管良源附和道,"咱們內務府百年基業,豈能容一個外人漢人)指手畫腳?"
“廣儲司乃是內務府重中之重,掌管皇室所有庫藏和財務。”
"聽說這鄭孝胥昨日還去拜訪了醇親王!"緞庫主事榮惠壓低聲音,"指不定是委派了什麼要緊的差事兒呢!"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情緒越發激昂。緞庫主事郎中榮惠環視一圈,壓低聲音道:"諸位,我有一計。咱們不如......"
他湊近眾人,如此這般地低語一番。眾人聞言,先是麵麵相覷,繼而紛紛點頭。
"好!就這麼辦!"
"對!陽奉陰違,看他們如何是好!"
"必要讓他知道,咱們內務府的官員不是好惹的!"
一眾官員越說越激動,從消極執行命令,到故意製造事端,再到人身攻擊與政治誣陷,各種手段一一列出。
最後,眾人確定好步驟策略,紛紛起身,準備找各自相熟的同僚進行私下商議。
"諸位,此事關係重大,咱們須得小心行事。"
"沒錯,先各自聯絡可靠之人,再做打算。"
鄭孝胥用過午膳回到值班房時,隻見室內零星有著幾位筆貼式小吏,正低頭假裝忙碌。
他環視一周,問道:"各庫郎中何在?可是都去用膳了?"
一位小吏連忙起身答道:"回大人,聽說......聽說各位郎中大人都有要事處理,這會兒都不在。"
鄭孝胥微微頷首,目光掃過空蕩蕩的案幾。他早已料到會有這般情形,也不多言,徑直走向自己的辦公位置。
"鄭大,將廣儲司近日的卷宗取來。"
鄭大在小吏的幫助下,連忙捧來一摞厚重的卷宗。
鄭孝胥摒退眾人,獨自在值班房內專心致誌地查閱起來,儘快熟悉廣儲司的運作相關事宜。他翻閱得極快,目光如炬,很快便鎖定了最重要的幾份文件——廣儲司配合會計司清理紫禁城資產的進度報告。
"原來如此......"他輕聲自語,指尖輕輕劃過紙麵。
昨日拜訪醇親王時,他已知曉許多紫禁城珠寶古董文玩已開始陸續秘密運至醇親王府。而今日查閱卷宗,更證實了他的猜測。
內務府總管馬佳紹英昨兒讓人準備了上百把大鎖與鐵鏈,今早皇上身邊的總管太監小安公公便領著小太監取走了鎖鏈,開始從紫禁城東華門處進行封閉宮室。
"東華門處的角樓、內閣、文華殿、文淵閣......"鄭孝胥喃喃念著,"皇上有命,封閉宮室的同時清理各宮建築內的物品進行登記造冊。"
他翻開最新的記錄,眉頭微挑:"估計不久後也會將其中價值不菲的物品秘密運出紫禁城,送往醇親王府。"
兩個時辰內,鄭孝胥幾乎未起身,專注地翻閱著一份份卷宗。從廣儲司的日常運作,到皇室各類資產的分布與儲藏數量,再到近期資產清理的進度,他迅速掌握了大量關鍵信息。
這期間各庫主事官員,在值班房內來來往往,行色匆匆未做過多停留,都貌似公務繁忙。
窗外,夕陽的餘暉漸漸西沉。鄭孝胥合上最後一份卷宗,揉了揉酸澀的眼睛。他抬頭看了看西洋鐘,已是申時末。下午1645)
"鄭大,下衙吧。"
鄭孝胥整理好官服戴好頂戴花翎,領著鄭大緩步離開內務府。回到府邸,鄭孝胥直接換了一身長衫便服,匆匆用過些糕點晚餐。飯後,他囑咐鄭大去叫車。
"走,去琉璃廠。"
夜幕還未降臨,不少琉璃廠的燈火已漸次亮起。
傍晚的琉璃廠依舊籠罩在一片人聲鼎沸之中。
鄭孝胥身著藏青色長衫,頭戴瓜皮小帽,手持一柄湘妃竹折扇,緩步行走在古玩街的石板路上。他身後跟著鄭大,肩上挎著一個藍布包袱,裡麵裝著幾件隨身攜帶的古玩樣品。
鄭孝胥站在街頭端是一副老派樣式,望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他知道,這一場關乎皇室命運的行動,隻得自己親身考察一番才行。
琉璃廠古玩街上,暮色漸濃。各家店鋪門前掛著燈籠,映照著街道兩旁攤位上的古玩字畫。鄭孝胥漫步其間,目光卻始終在搜尋著什麼。
鄭孝胥目光如鷹隼般掃過鱗次櫛比的幌子——"博古齋論古齋賞奇齋"的匾額在斜陽下泛著暗紅。
他刻意避開前門擺攤的販夫走卒,專揀深巷裡的"瑞增源聚寶閣"這類在古玩行業內具有較強影響力掛著匾額的老字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大,"鄭孝胥停下腳步,指著前方一家掛著"博古齋"匾額的古董店,"咱們去打聽打聽,他們家最近收了些什麼好東西,價格如何。"
鄭大連忙點頭,一同快步走進店內。
鄭孝胥走進了"博古齋"。店內陳設古樸典雅,牆上掛著名人字畫,博古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古玩。店主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者,見到鄭孝胥進來,連忙起身相迎。
"這位老爺,可是來看古玩的?"老者笑眯眯地問道。
鄭孝胥微微一笑,點了點頭:"老先生,我隨便看看。詢問著最近市麵上有什麼好東西?"
老者連忙將鄭孝胥引到博古架前,指著一件珍藏的青花瓷瓶說道:"老爺,您看這件青花瓷瓶,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品相極好,老爺若是看中了這價格嘛......自是好商量。"
鄭孝胥拿起瓷瓶,仔細端詳了一番,又放回原處:"價格太高了,我出不起。"
老者連忙說道:"老爺,您要是真心想要,價格好商量。"
鄭孝胥搖了搖頭:"算了,我再看看。"
鄭孝胥熱絡的同古董掌櫃進行攀談,仔細打量著店內的擺件藏品,鄭大則站在店門口,仔細觀察著街上來往的行人。
這裡既有衣著光鮮的達官貴人,也有衣衫襤褸的販夫走卒,但更多的人是些穿著長衫、戴著眼鏡的文人墨客,街道兩旁他們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獨自一人徘徊在各個攤位前。
接著,鄭孝胥又走訪了"論古齋賞奇齋"等多家古董店。每到一處,他都仔細觀摩店內的古玩,與店主攀談磋商,了解各類古董珍玩珠寶的價格定位。
在"瑞增源"珠寶行,鄭孝胥博古架旁摩挲著一隻光緒仿乾隆禦製琺琅彩瓷瓶,指尖輕叩瓷瓶底款:"心中暗道這款識倒是新派,不過瓶身釉麵開片倒是仿得不錯。"
掌櫃高殿卿堆笑奉上茶盞:"鄭大人好眼力!這物件原是端方大人的舊藏,上月剛從天津衛收來。"
哦,是嗎?這端方大人不過去世數月,這些個東西都一股腦的流出來了。
"嗨!誰說不是呢?″
"鄭大人,您也知道如今世道的光景,這宣統皇上都退位了,人也死了,為了生活還能怎麼樣?″
鄭孝胥隻是對著掌櫃笑笑不語。
鄭孝胥瞥見櫃台上各國洋行的彙票,心中暗記,不時試探與洋人間的古董交易如何?
鄭孝胥駐足於一對雍正官窯粉彩花瓶前,突然發問:"聽市場上傳言前幾日琉璃廠東街的‘鬼市’,有人拿明代青花梅瓶換了五杆漢陽造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