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許多人認為,這是燈塔國針對桑國的一次精心策劃的陰謀。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燈塔國真的有過這樣的想法嗎?
當然有過!
燈塔國之所以采取行動,是因為其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債務逐年攀升。
當然,這背後也有客觀因素,即美元確實被各國嚴重高估。
不說其他國家,僅看桑國。
近年來,桑國製造業迅猛發展,席卷全球市場,但日元彙率卻沒有相應調整。
這種有信用卻被低估的情況顯然是不合理的。
燈塔國想要調整,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後世很多經濟學家對此問題也進行了研究。
其中一種解釋為“打耳光理論”
,核心觀點是:由於某些原因,市場上某種商品尤其是金融商品的價格偏離真實價值,卻仍受追捧。
比如美元!
但泡沫終會破裂,一旦破裂,後果將是毀滅性的,來得非常突然。
美元早就應該貶值,《協議》實際上扮演了“打耳光”
的角色,這隻是第一步,因為外彙交易市場極其複雜,單一乾預即便有效,也隻能是短期行為,無法長期維持!
沒有任何國家或勢力能夠永遠掌控國際外彙交易市場!
即便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也無能為力!
《協議》之後,美元急劇下滑,根本原因在於眾多市場參與者因恐慌心理,非理性地拋售美元,轉而購買日元、馬克等其他貨幣。
此外,桑國自身也需承擔相當大的責任。
不隻是桑國民眾,連同桑國的,都在沉醉於這繁華泡沫之中。
例如利率。
從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短短一年間,桑國銀行連續五次下調利率,最終將銀行利率從5降至2.5,創下曆史紀錄。
這在促使人們消費而非儲蓄,因為存入銀行的錢甚至可能跑不過通脹速度。
而在技術未取得突破、無法創造新需求時,投資實業或金融領域都將是虧本生意,所以即使利率極低,資金也不會流入實體經濟。
然而,這些資金總得有個流向。
問題是,它們會流向哪裡?
答案是房地產!
還有股市!
在這樣的背景下,隻有這兩個選擇,於是桑國的房地產和股市迎來爆發式增長。
桑國步入泡沫經濟時期的原因錯綜複雜。
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驅動。
這是普通人的盛宴,也是像索羅斯、霍曜這樣的資本巨頭的盛宴。
當狂歡落幕,桑國所創造的巨大財富將被收割,成為接盤者買單。
霍曜僅用兩個小時就狂攬20億港幣,這筆錢正是來自這些人。
接下來三年,日元將呈現怎樣的趨勢?
自《協議》簽署並生效後不到三個月,彙率快速攀升至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漲幅超過20。
到了1986年底,1美元能換到約150日元。
而到了1987年,1美元可兌換120日元,較1985年相比,日元升值幅度超過100。
當港奧兩地遭遇前所未有的劇烈動蕩之時,霍曜這邊卻顯得從容不迫,僅僅撥打了幾個電話,最後一個號碼已經撥出。
這個電話是打給占米的。
更確切地說,霍氏集團外部事務全部解決之後,也該著手安定內部人心了。
實際上並不需要太多言語,戰績本身就是最好的穩定劑。
9月22日,這個對霍氏集團而言堪稱“大奇跡日”
的日子過去後,霍曜無需多言,一切儘在不言中。
霍氏集團上下沸騰,從高層到普通員工,甚至負責清潔的大姐們,無不激動萬分!
並非所有人都能從中直接獲益,撐破頭不過就是確保霍曜不破產,大家不會丟掉飯碗而已。
但港島經濟欣欣向榮,隻要有技能傍身,工作完全不用擔心,隻是待遇肯定無法與霍氏相比。
如今的霍氏,宛如初升的朝陽,充滿蓬勃朝氣。
這份朝氣,溫暖著每一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