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冷的話瞬間挑起所有人的興趣。
他將信往下傳遞。
眾人匆匆瞄了一眼,上麵果然寫的是使團三十七人遇害,遇害人數多於朝廷派出的人數。
楊謙驚疑的眸光在每個人臉上一一掠過,最後鎖定在荼冷身上。
“荼大將軍,你確定使團是二十八人?”
荼冷點了點頭,態度斬釘截鐵。
“世子,末將敢以項上人頭擔保,使團就是二十八人。”
左仆射關禮卿進殿後一直沒有發過聲,此時連忙附和荼冷。
“世子,臣可作證,出使青奴的使團的確是二十八人。
使團名單是下臣與禮部尚書鄭大人擬定,大多是兵部官員,也有幾個禮部官員,禮部留有一份名單存檔。
這份名單送王爺閱覽過,快雪樓應該也有備份,一查就知。”
禮部尚書鄭道天點頭回話。
“關大人所言不虛,臣亦記得使團是二十八人。”
楊謙若有所思。
“幾位大人眾口一詞,那使團人數多半錯不了。
問題來了,朝廷派出的使團是二十八人,為何青奴那邊送來的情報是三十七人遇害?
多出的九個人是從哪裡來的?
該不會是青奴大單於氣昏了頭,把自家人宰了,當成我們使團的人吧?
任將軍,你怎麼看?”
任逵低著頭,沉吟片刻,很快就抬起頭。
“世子,此事末將立刻派人去青奴查證。
在沒有拿到更詳儘的情報前,末將不敢妄言。
青奴發兵在即,北境即將爆發戰事,當務之急應該未雨綢繆,做好迎戰準備。”
臧羆甕聲甕氣叫了起來。
“這話有理。使團之事不急,可以從容查證,相信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但備戰一事迫在眉睫...”
司馬楓急了,沒等臧羆說完就急急插嘴。
“誰說使團之事不急?
此事關係到狄逢君及使團功過是非定論,稍有不慎就會給他們的眷屬帶來滅頂之災,緩不得呀。
世子,以下臣愚見,大單於此次激於義憤揮兵南下。
然,青奴以遊牧為生,目前是春暖花開,水草肥嫩季節,各部族兵馬分散在草原各處,集結不易,少說也需要兩三個月。
我們有大把時間跟他們談判周旋,為北境防線增兵增糧。
另,西線方麵,安西大都護屠飛斬在隴山八萬精兵猛將,戰力驚人。
他們剛剛經曆過大戰的洗禮,正是戰心戰意最強的時候。
西秦即便得到右賢王五萬騎兵相助,也不足以對西線造成威脅,暫不足慮。
北線,雲中定襄雁門三大靖邊都護府共有五六萬兵力,沿線構築大小堡壘隘口七十餘座,糧草充足,器械精良。
隻要三大都護府不與敵人出城野戰,以青奴騎兵的攻堅能力,就算再給他們一百萬人,半年也啃不動這條防線。
既然幾條防線短期沒有崩潰之憂,我們有大把時間從容調兵遣將、籌集糧草支援邊境,此事反而不急。
使團遇害真相若不能迅速查明,等青奴那邊的消息傳到雒京,使團官員的眷屬肯定要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
臣跪請世子,請派人儘快查實真相,還使團一個清白,莫讓死者清譽受損,家宅不寧。”
眾臣聞言,默然。
司馬楓的話未嘗沒有道理。
在楊鎮勵精圖治下,魏國國力強盛,兵精糧足,邊疆防線穩固,確實沒有失陷之憂。
以青奴那點糟糕的兵馬調配能力,至少要兩個月才能集結十幾萬大軍。
魏國廟堂可以從容從各道調兵調糧,馳援雲中定襄雁門三大靖邊都護府。
使團遇害關係二十八名死難者的功過評判,一旦處理不好,極易影響世子在朝野的威望。
侍中將毅看了看愁容滿麵的司馬楓,咳了一聲。
“世子,老臣以為,任將軍司馬尚書的話都有道理。
青奴發兵在即,朝廷有必要提前整軍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