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那裡是一片墓地,死在島上的船長們都埋在了裡麵。”
“啊?不過這好像也挺正常......但這項目安排的有點不地道吧?要是不知道闖到裡麵,那得多晦氣呀。”
“也不能這麼說,外國人和國人在死亡這事上的態度不一樣,咱們講死者為大,對這個很避諱,但他們大多不當回事,像商業樓盤建在公墓旁邊屬於司空見慣的現象,同樣的事要是放在國內那絕對一間房都賣不出去。
這種文化根源要追溯起來能追到羅馬時期,羅馬是西方第一個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帝國,因此它的很多文化理念在後世傳播極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比如羅馬人對死亡的理念就很狂野,墓地經常建在公共場所旁邊甚至是大路、院子裡,沒人會覺著有什麼不妥,一些趕路疲憊的還會坐在墓碑上休息,和埋葬在裡麵的逝者聊天。”項驁道。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觀念差彆的?”
“從古典時期說,是對死亡的認識不同造成的;舉個例子,古埃及認為肉體消亡不過是往生到另一個世界的標誌,再者還是剛才說的羅馬,他們前期認為靈魂永存,差不多也是死了隻是換了個活法的意思,後期則有了轉世的概念,認為人會不停的死掉再轉世,這輩子沒乾完的事可以下輩子接著乾。
當基督成為主流信仰後升入天堂的觀念又更加深入人心,總之他們並不將死了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徹底消亡的事件來看。
但國人不同,國人的講究多可也最務實,明白死了就是死了,人死不能複生、人死如燈滅這些概念紮根於文化深處,由此對死亡的敬畏便也順理成章了。”
“可我們的的確確見過鬼呀,古人肯定也有這種經曆吧。”
“但那些鬼的狀態又怎麼能和活人比呢?一個了無牽掛、生前幸福的人死後有怎麼會變成野鬼不願離去呢?死了成鬼逗留在人間於華夏文化中就是活的不好乃至遭遇了巨大不幸的潛台詞,所以沒人願意肉體凋亡後魂魄還不得消停去當一個遊蕩的孤魂。
所以老話才常說‘入土為安’,要是入了土扔無法安寧,那絕對是一件非常惡劣的事。”
“哦——這麼說我好像明白了,不過這個話題學術氛圍有點重而且和這陽光海灘的環境也太不應景了,翻篇吧!”
“對,好好的出來玩,談什麼死不死的,換個話題。”
兩人隨後一路走走停停原路返回後時間也差不多了,趕海正好無縫銜接可以開始了。
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項驁帶著水歡把退潮後留下的一大片海底摸了一個遍,小姑娘提著一個大桶滿載而歸,裡麵包括但不限於種類不同且尺寸客觀的螃蟹、海星、龍蝦、墨魚,甚至還有一隻擱淺了的海龜,不過這個沒有帶回去,而是將其擺正放回水中,幫它重新上路了。
此時時間也來到了傍晚五點左右,船長開始用擴音器招呼所有遊客重新上船,遊艇要起航去下一個錨定點,在那裡將舉行篝火晚會,然後睡覺轉天繼續旅程。
絕大多數人都在十分鐘內回來了,最後查點人數時實到比應到少了2兩個,一番詢問基本都說沒看見或者不認識,一直問完才有一個華人家庭的小男孩怯怯的道:
“我看見有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在島後麵挖地,把那些石碑都推倒了,我站在跟前還被那個男的給罵了,他讓我滾。”
男孩父母也在,其中父親一聽就不樂意了,問:
“你怎麼不早說?島後麵?那不是片墓地嗎?他倆在那邊挖什麼?難不成把墳給刨開了?”
“我也不知道,好像想找什麼值錢的東西。”
“這都是什麼素質的人啊!我去找他,乖乖回來賠禮道歉還好說,不的話我就報警,倒要看看馬爾代夫的法律是不是允許彆人可以隨便挖塚掘墓。”
男人說完便要順著軟梯下去,女人想勸兩句事不關己彆這麼激動,但想到兒子為這個還受委屈了,嘴上一頓前者就重新回到了沙灘上,然後快步朝著島後走去。
隨後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過了二十分鐘也不見有人回來,他的老婆孩子都有點急了,前者也欲下船尋夫,不過這次被項驁攔住了,後者道:
“你先等等,我上去看看是什麼情況再說。”
“你從哪兒看?”
“到上麵,這島很小,遊艇頂層高又有望遠鏡,能看到島後。”
話罷他又找到船長交涉了一番,這個爽快人也沒有廢話,很痛快的同意了這個提議。
而當順梯上去端起專門用於海況觀察的高倍望遠鏡看過去時正看到方才過去的男人這會兒正躺在一個坑裡,看那蜷縮的樣子無疑是被打了一頓,並且被打到了連站都站不起來的程度;與此同時,另一個高大男子揮舞著手裡的折疊鏟往坑裡麵送土,看意思要把躺裡麵的這位給活埋了。
項驁看明白後立即下來,道:
“那邊出了點狀況,我過去一趟!”
“哎!我也去!”水歡道。
喜歡濤起微瀾請大家收藏:()濤起微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