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袁濤帶領著騎兵隊伍,浩浩蕩蕩地返回千崖寨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倍感欣慰。
短短時日,千崖寨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略顯荒涼的山腳,如今已發展成一片規模龐大的聚居區。
在這段時間裡,眾多“野人”紛紛前來投奔,使得千崖寨山下的新村子人口激增,目前已經彙聚了上千人。
不過,村子裡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問題——男多女少。
在這些“野人”逃亡的漫長路途上,男人憑借著更強的體力和戰鬥力,往往成為了隊伍的主力。
而女人,由於身體條件的限製,在麵對危險時,常常成為了弱勢群體,一旦遭遇不測,她們往往是第一個被拋棄的對象。
正因如此,村子裡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本來,千崖寨山下的這個村子還沒有正式的名字。
袁濤忙於各種事務,還沒來得及給它命名。
可沒想到,村民們已經自發地將這裡稱作“山下村”。
袁濤得知此事後,又好氣又好笑,心裡直犯嘀咕:“這名字也太鬼子化了,怎麼能這麼賤呐?,這要是有老鄉來了,還不被笑話死了呀。”
於是,他當機立斷,決定給村子起一個響亮又有規劃的名字——“一道粱子村”。
他心裡早有盤算,以後隨著村子的發展壯大,還會陸續出現“二道粱子”“三道粱子”這樣的村子,形成一個有序的村落體係。
在村子的建設上,袁濤可謂是煞費苦心。
磚窯、穀場、村委會等重要機構已經陸續建立起來,為村民們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甚至還拿出了東北的過冬神器“火炕取暖係統”,這也是得益於袁濤現在神魂強大。
隻要是有個眉目,就能很輕易的想起來這些設計,甚至根據一些原理,也能很輕易的推算出來這些。
本來這種情況不是袁濤一個人的專利,隻是這個世界的那些術士,根本就沒想過老百姓的死活罷了。
為了更好地管理這個日益龐大的村子,袁濤借鑒了華夏的保甲製度,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了改良。
他規定,五十戶為一裡,每裡設置一名裡長,並配備三名民兵名額。
四裡組成一亭,亭設亭長一名,民兵名額增加到十名。
大約四亭合為一個村子,村子裡設有村長一名、村賬房一名以及護衛隊長一名,民兵名額則擴充至二十名。
如此一來,一個村子大概有八百戶左右的人家,光是民兵的數量就有一百多人。
裡長、亭長以及這些民兵,都能從袁濤那裡領取一份俸祿。
雖然這份俸祿可能不算豐厚,但對於村民們來說,這不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極大地收買了人心。
除此之外,袁濤還下發了大眾功法,讓民兵們有機會通過修煉提升自己的實力。
至於說為什麼不讓所有人都能修煉,是因為一個團體的運行必須要有階級。
隻有有了階級,老百姓才有努力的目標。
這就像是吊在驢前麵的胡蘿卜,隻要能保證良好的晉升渠道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