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主事都關心的聽周懷民道:“前幾日,我已和我大嫂商談過,織造坊初建,一時沒有人手,隻能讓大嫂來幫忙,但大嫂還需要帶小寶,照顧三妹和小翠,實在忙不過來,現在織造坊的劉梅,手藝精湛,又擅長改良工藝,特提拔劉梅為織造坊主事。“
周懷民帶頭鼓掌,眾人也學著鼓掌,場麵熱烈起來。
劉梅今日見識了這周記主事會,這大東家周懷民和平時自己根本見不到的各位主事,在這平安堂主屋西半間,圍著桌子,每人都有熱茶,如同拉家常一般熱鬨開心。
不像在福王府,動輒被太監打罵,說話不敢說錯一句,舉止不能逾越一禮,否則定挨皮鞭板子。
想起之前自己如同冰窖地獄般的日子,又聽著身邊眾人熱烈的鼓掌聲,鼻頭一酸,不禁落淚,哽咽道:“感謝東家,謝謝諸位。”
隻聽周懷民對年叔道:“以後從我的賬上,每月給嫂子發十兩月例錢。”
大嫂劉世芳正要說話,被周懷民擺手阻止,笑道,“你養著三個孩子呢,都吃好穿好。”
眾人暗自點頭,知曉周懷民大哥已去世,這大嫂年紀輕輕,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頗為不易,這東家做事,真的沒話說。
周懷民又道:“最近咱周記、農會、保民營三個運轉起來,資金來往及賬務極多,年叔已忙不開,急需一名大夫,外招的大夫入駐平安堂我又不放心,所以和允貞商量過,允貞從布告主事轉做平安堂大夫,拜年叔為師,先跟著學習,根據年叔寫好的藥房抓藥,診治外傷。所以現在布告主事空出來,需要大家推薦一名得力之人。“
眾人聽又要推舉新的核心人員,都在思索自己身邊哪個人合適,但身邊的人大多不識字,更彆提寫布告。
於是皆不言語。
周懷祺突然道:“民哥,我那邊近日新來一人,家是密縣的,識字,有三十歲出頭,叫什麼名字忘了,是村裡的塾師,逃難路上,婆娘和女兒夜裡被凍死,帶著兩子,順著鄉道從南而來,被我招來,正說要和你說。”
“好,會後我和他談談。”
“平安堂西側,原來是我爹為鏢師挖的窯院,現是空的,把這院改為保安堂,已把診治、藥櫃、病床等物搬至保安堂,以後咱村民看病直接到保安堂直接找允貞。”
平安堂主屋現在已有各種檔案及主事辦公之地,而且周懷民想把平安堂的西廂房、東廂房都騰出來,整個院子都作為辦公地。
“大家都來說說各自的問題吧。”周懷民開始第三個議程。
商隊主事劉敬趕忙說道:”東家,閆掌櫃前日和我說,希望能給他派去一個得力的人,教導他的社兵操練,近幾日石人山的一夥土寇盤踞在西村、芝田、回郭鎮一帶,他在回郭鎮有門店,現在有幾車的煤球、煤爐、銀兩都被劫走,往鞏西的商路也是阻斷。“
周懷民心道,這閆記是不是先天被劫聖體。笑道:“他想的美,生意是生意,想幫他練兵是不可能的,你和他說,咱們村一帶的土寇,我們已清掃完,他想開通商路,可以請我們去剿匪,開路費不可少。”
又道:“我還真不想掙這個錢,現在二月已立春,土地解凍,村民正要挖溝修渠,已備旱災。若是三、四月無雨,我們錢再多,也是無處買糧,要餓死的!你和閆掌櫃說開路費,隻管往高了開。”
勸農主事黃必功疑問道:”東家,你讓我收集那麼多糞便,又用焦炭水漚肥,現在又挖溝修渠,就是為了應對旱災,難道今年一定會有旱災?“
周懷民嚴肅道:“旱災,寧可賭其有,不可賭其無。這種不像工坊招人,急需了立刻就能招來,到大旱時再準備,就悔之晚矣,每逢大旱,都是方圓百裡缺糧,屆時到處都是惡民劫掠,我們去哪買那麼多糧,還能安全運到村裡,能讓這麼多人吃一年的?凡遇旱災,必須要自己救災,方可緩解。”
黃必功是懂這個理的,聽完周懷民一席話,心裡反而更踏實,這東家是真的懂,現在黃冶村、周家溝共有一千三百多畝地,都能有水澆,不再靠天吃飯,就能增產不少糧。
工具坊主事譚向問道:“現在我們坊的活非常多,最緊急的有社兵甲的鐵片和東家你讓我做的鑽井設備,我應該先做哪個?”
“同時做,把你們坊工分成兩組,同時做。誰先做完,組裡每人嘉獎三兩。活多了,就趕緊招人,彆等到會上說,我都不怕錢,你更不要怕。鐵匠雖然不好找,但也可以培養,你們坊裡老師傅也挺多的,可以讓更多年輕人進坊,你們來帶。“
譚向有些自責,自己也不懂這工坊的管理,隻是乾活。感覺現在自己誤了東家的事。連忙答應多招工帶徒。
煤窯主事周懷祺道:“民哥,我最近感覺咱村南的鐵爐村,派人來偷瞧我們煤窯。總是看到他們村的人在遠處山坡走動,我帶護礦隊過去看了,他們在偷伐咱後山的鬆木。已伐了有一百多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屋內姓周的聽了大怒。
“他娘的,鐵爐村這是要來找事!去年泗河他搶水的事還沒找他們算賬!”
“這群狗日的為了這後山的界線,鬨了幾十年,看二民他爹不在,竟敢偷伐鬆樹!”周德平罵道。
周懷民驚異道:“咱保民營不是有巡邏隊嗎?偷伐這麼多都沒被發現?”
“他們砍伐的地方不在巡邏隊視線內,是靠近他們村的一個山坳裡。”
周懷民又氣又好笑,看來這鐵爐村的日子不好過,大冬天沒炭燒,來偷到自己祖墳這裡了。
“行,我知道了,改天定要找他們算賬。”周懷民的意思是先把社兵甲做好。
周懷民突然想起一件事,但也不知道這件事讓誰來做,便問道:“咱村裡的雞鴨鵝,有多少?你們誰知道哪家村民最擅長養這些?”
周德標剛放下茶水,說道:”二民,你德亮叔不是就養這個,靠賣蛋為生麼。“
周懷民哪裡記得這麼多人,聽聞大喜,和周德標道:“標叔,你和他說,養的越多越好。各工坊和村民說一下,包括黃冶村,每家每戶都要養雞鴨鵝。”
周德標問道:“村民哪有餘糧養太多,你德亮叔家靠著河邊,是自己喂養的有蚯蚓,小蟲多,方能養活。”
周懷民回道:“散養即可,每家各自係上自家的繩。後山放開,村裡誰反對,就來找我。允許各家在後山養雞鴨鵝,在田地裡都可以,到今年年底,除了德亮叔,養最多的前三名,各嘉獎一百兩、五十兩、三十兩。”
眾人嘴角直抽抽,這東家有時就這樣,東弄一下,西弄一下,都跟不上他的節奏,而且很難猜到讓村民養雞鴨鵝,他去獎勵一百兩的目的。人家知縣老爺年俸祿也才四十多兩。
“我不是在開玩笑,咱周記做生意的,最講誠信。大家都和村民說養雞鴨鵝嘉獎的事。”
為什麼要養雞鴨鵝?當然是為了五六月份的蝗災,現在已是二月初,轉眼就到。
緊急的事,一定要用金錢開道,這是解決問題最快的方法。
這時一個社兵敲門進來,喊道:”民哥,山泉溝的蘇掌櫃,拉了兩車貨來了!“
喜歡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請大家收藏:()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