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維祺,明代著名理學家,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授兗州推官,擢升吏部主事,因魏忠賢事,辭官回家,崇禎元年複官,任南京兵部尚書。
崇禎八年因剿寇不力被罷官。歸居洛陽,設立“伊洛會”招門徒立說著書。
崇禎十三年底,李自成進攻洛陽,呂維祺勸福王朱常洵散財餉士,以濟時荒,福王不聽,呂維祺乃儘出家私,設局賑濟。
城陷,呂維祺被俘,農民軍中有認識呂維祺者,欲釋放招降之,呂維祺不屈,於洛陽周公廟引頸受死。
“爹,這就是周會長。”呂兆琳介紹道。
呂維琪看著眼前這位年輕人,約莫二十歲左右,身材挺拔,穿著樸素,麵帶微笑,兩眼有神,朝自己作揖行禮。
“見過呂老,我叫周懷民。”
呂維琪虛扶,含笑點頭。
其他幾人一一介紹,行禮見過。
呂維琪指著已遠去的公交馬車:“此馬車我平生首次見,此物極好,我見車上還有老叟,馬夫沒收他錢,我和他搭話,他說去高業溝,十幾裡地不用行走,少受許多罪。”
呂兆琳指著後麵跟來的馬車,苦笑道:“我們坐自家馬車到黑石關村,我爹非要搭乘這公交馬車。”
周懷民道:“呂老體察民情,可敬可佩。”
呂維琪道:“馬車上安裝的可是叫玻璃?我曾在洛陽見過,是你們這裡所產。如此昂貴之物,你們也不怕被村民敲碎偷了去?”
周懷民解釋道:“這玻璃不似琉璃,是人工所製,並非如琉璃般珍稀,價格也一直在走低。馬車夜裡會鎖到這車站倉房,有馬夫看守。”
呂維琪端詳著車站,見集市的商販來這裡喝水,喝完就走。
“你們這茶水也是費不少煤炭,這麼多人喝水,一文錢都不收?”
楊君嶽道:“站裡會賣茶葉,若隻喝熱水,不收一文錢。村民喝燒開的水,不易患病。”
呂維琪欣然一笑,扭頭對兒子說道:“此乃利民之善舉,我看我們伊洛會在洛陽也可仿效。”
王修安心道,這老爺子不懂經濟,我們這裡是規模效應,羊毛出在牛身上,你隻仿效這一環豈不虧死?
呂兆琳不敢忤逆,隻是點頭稱是。
心道,爹,咱們和這些人沒法比,他們這裡喝水是不要錢,但來到這裡就要交攤位費、要上廁所造糞、要到楊家莊食肆喝點熱湯麵、到各大廠坊采買。
他們有這些撐著呢,費點煤那是九牛一毛。咱們可是純費煤,真正的大善人。
呂維琪用腳蹉了蹉煤渣路,問道:“為何你們用煤渣鋪路,卻沒有灰塵?”
周懷民講解道:“這煤渣路並非全是煤渣,而是由煤渣、黃泥、河沙混合製成,有一些固化地麵、吸水的作用。不過拉貨的板車和大雨會損毀地麵,平時多有維護。”
“已經很好了,從洛陽一路走來,官道車轍已有三四寸深,年久失修,甚是難走。”他站在車站的十字路口,左右張望。
隻見東南西北四條寬闊整齊的煤渣路,兩旁各栽種柳樹,輻射四方。
東北方向便連接著會場集市。
一排排的木板和磚頭搭建的攤架,架前有賣米糧雜麵、豆腐吃食、活雞活鴨、藤編竹椅、手工製作、泥人雜耍等各色商販,吆喝叫賣。
各自在攤位竹竿上,係上自己的攤招,迎風搖晃。
附近村中婦女、老人、孩童穿行其中,挑挑揀揀,人聲鼎沸。
會場四周橫著各色板車、獨輪車,遠處還有一排紅磚基座的土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