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薯田思辯_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8章 薯田思辯(1 / 2)

張繼元幾人訝異,上下打量。

“他就是周賊?”幾個同窗小聲問道。

“他竟這麼年輕!看著和我們同歲!”

“誰能想到誅殺三品參政,朝野上下震驚的河洛巨寇,竟是眼前這山野村夫!”

張繼元好奇,在地頭踮著腳張望:“正是!在我交涉下,府尊已同意民報在洛陽發行。周會長,你這是在乾嗎?”

隻見周懷民向他們招手:“來看看,畝產兩千斤的好東西。”

張繼元聞著地裡有糞肥味,聽了猶豫,但還是忍不住好奇心,踏入田地。

“畝產兩千斤?很多嗎?”一錦衣少年問道。

“蠢材,你家收多少租不知道嗎?”

“我家莊頭說,每畝每季在一百八十斤左右,要是穀雨時節無雨,春旱,會歉收個四五成。”

“玉鼎兄不愧是族中良家子,這些錢糧賬務竟也明明白白。”

“什麼!那兩千斤豈不是高出十倍?”

養雞廠廠長楊化成,均田二十畝,他聽了農會的大力宣講,決定種上十畝。

他婆娘急勸:“這一年就這一次收成,若是耽誤了,可是一點麵都沒有!不如先讓人家試種一年看看。”

不是隻她這麼想,幾乎所有人都這麼想,沒辦法,真的餓怕了,會死人的。

手裡不存糧食,一家人日日夜夜沒有安全感。

周懷民也能理解,畢竟現在白地少,地裡都種著麥呢,哪個傻缺會把麥鏟了再種這從來沒種過的玩意?

就是自己也舍不得啊。

所以現在還是引導百姓在田間地頭,河堤兩岸,丘陵旱田處,野地開荒,等處栽植番薯幼苗。

楊化成這十畝,是剛好之前佃農躲稅役逃荒失蹤,恐怕也已死到外地了,沒有種秋,荒在這裡的白地。

楊化成倒是特彆積極,邊栽種邊勸自家婆娘道:“我信周會長,一畝兩千斤,十畝豈不是兩萬斤,再交三成會糧,手裡有七千斤糧食,頓頓吃飽飯!”

禹允貞今天也跟著周懷民來勸農,這是今天跑的第三家。

她勸楊化成婆娘道:“嫂子,這番薯葉蒸菜饃可好吃,秧子喂雞喂豬都可以,番薯全身都是寶。”

農事院院長黃必功,五十歲有餘,他從板車上抱下番薯秧子,這些都是大棚裡辛苦培育的。

周懷民為張繼元等人一一介紹。

“周夫人。”張繼元拱手作揖,心道這村姑長的還行。

他道:“周會長,我們伊洛會報批駁了人人平等,你民報最新一期怎麼不回辯,頭條反而是勸農種地,咱不是要交流學問麼?”

周懷民拍了拍衣服上土,看著這群公子哥,指著田野笑道:“哈哈,這最大的學問,就在這山野之間,大學在郊。張繼元,你有沒有夢想?”

見張繼元疑惑,他換個詞:“你有沒有誌向?”

張繼元聞聽動怒,立誌乃修身之本,習儒之道,竟敢問自己有沒有立誌!

“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之誌,就是止於至善!”

這句是四書之首的《大學》綱領,也是儒家思想的根基,是所有士子學完《三字經》、《百家姓》啟蒙讀物後,開始修習大人之學的首部儒家經典。

第一句的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儒家主張“性善論”,認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隻是因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會晦暗不明。既然如此,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心靈上的東西,讓光明美好的品德彰顯出來。

綱領的第二條是“親民”。對於“親民”的理解,曆史上眾多儒者的看法並不統一。主要的意見有兩派。

一派以朱熹為代表,認為“親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

另一派則以王陽明為代表,認為“親民”就是推己及人,親近人民,把人民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看待。


最新小说: 這呂布,絕對有問題 重生1998:內卷之王 開局:我用麻袋裝鑽石 抗日:從火燒靖國神廁開始 日本戰國:真田家的野望 藍羽落赤淵 網遊之異域 定向泄露心聲,我偽裝曆劫神明 肥妻逆襲:閃婚後被千嬌百寵 偏執老公不好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