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學館雖小,卻也像個微縮的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親疏遠近,就有不同的心思。
陳平安的橫空出世,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平靜。
陳富貴那樣的地主之子,自然是心懷嫉妒,視其為眼中釘。
但並非所有的學童都如此。
館裡還有不少孩子,和陳平安一樣,出身普通農家,靠著父母省吃儉用才換來這讀書的機會。
他們或許沒有陳平安那般驚才絕豔的天賦,但大多樸實勤奮,對知識懷有敬畏之心。
對於陳平安展現出的才華,他們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敬佩和羨慕。
看到陳平安能言善辯,智鬥頑童,甚至作出那般生動有趣的詩句,他們私下裡也會悄悄議論,眼神裡閃爍著崇拜的光芒。
“平安哥真厲害。”
“是啊,先生都天天誇他。”
“要是…要是我也能像他那麼聰明就好了。”
這些細微的變化,自然逃不過陳平安那雙敏銳的眼睛。
他觀察到,這些家境普通的孩子,雖然有時也會因為自己的格格不入而保持距離,但眼神裡並沒有惡意,反而帶著幾分想要親近卻又不敢的猶豫。
而陳富貴和他那兩個跟班,則因為屢次吃癟,漸漸被孤立起來,除了他們自己的小圈子,很少有其他孩子願意跟他們玩了。
人心向背,可見一斑。
陳平安不是個喜歡主動交際的人,前世的性格加上今生的秘密,讓他習慣與人保持距離。
但他也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
尤其是在未來漫長的科舉之路上,同年、同鄉、同窗的情誼,往往能成為重要的助力。
既然有人對自己心存善意和敬佩,那不妨…主動釋放一些善意,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
於是,在不影響自己學習的前提下,陳平安開始有意識地與那些家境普通、勤奮向學的同窗親近。
比如,課間休息時,看到某個孩子因為一個字卡殼,愁眉苦臉。
恰好走過去,“無意”中提醒一句:“哎,李二牛,先生剛才好像說過,這個字下麵是個‘土’字底,不是‘士’字底吧?”
李二牛恍然大悟,感激地連連道謝:“哦哦,對對。謝謝平安哥。”
又比如,看到某個孩子因為家貧,用的毛筆都禿了,墨也磨不開。
適時地拿出自己備用的、雖然廉價但還能用的筆墨紙硯他寫話本消耗大,經常需要補充),“借”給對方使用。
“張小山,我這支筆暫時不用,你先拿去用吧。墨不夠了?我這兒還有半塊。”
語氣自然,仿佛隻是舉手之勞。
張小山拿著那嶄新的相對而言)文具,激動得小臉通紅,連聲道謝:“謝謝平安哥,謝謝平安哥。我…我以後一定還你。”
“不用還,好好寫字就行。”陳平安擺擺手,輕描淡寫。
對於那些在學業上遇到困難、真心求教的同窗,隻要不涉及自己核心的秘密如圖書館),他也會耐心地給予一些指點。
“這句‘學而不思則罔’啊,先生是說,光讀書不去思考,就會糊塗。咱們得多想想,書上說的道理,跟咱們平時看到的事情,是不是能對得上…”
用最淺顯的比喻,幫助他們理解經義。
“這八股文的破題嘛,就像蓋房子先打地基,得先把題目的意思抓住,找準那個‘題眼’…”
分享一些自己從圖書館“領悟”到的、基礎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