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的學習步入正軌,陳平安的心態也漸漸沉靜下來。
不再急於求成,而是耐著性子,從模仿開始,一點點打磨著格式和語言。
雖然過程依舊枯燥,但每當看到筆下的文字離“規範”更近一步時,心中也會生出些許進步的喜悅。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隨著他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外界的議論和關注也從未停止。
除了那些質疑他才華真實性的流言,又漸漸滋生出一些新的聲音。
有人開始議論他的出身。
“哼,不過是個農家小子罷了,就算僥幸認得幾個字,將來又能有多大出息?”
“就是,泥腿子終究是泥腿子,骨子裡帶出來的窮酸氣,改不了。”
也有人開始揣測他寫話本、作詩的動機。
“小小年紀,便如此汲汲於名利,又是寫書掙錢,又是作詩揚名,心思不正啊。”
“我看他讀書,也未必是真心向往聖賢,不過是想借著科舉往上爬,貪圖富貴罷了。”
這些或明或暗的、夾雜著嫉妒、輕視和酸意的議論,如同惱人的蒼蠅,嗡嗡作響,雖然不能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卻也讓人心煩。
陳平安自然也聽到了這些風言風語。
起初並不在意,清者自清,沒必要與這些人計較。
但聽得多了,心裡也難免有些不舒服。
尤其是當這些議論涉及到他的出身和求學動機時,更是觸動了他內心深處那根敏感的弦。
農家出身怎麼了?
追求功名富貴又怎麼了?
難道隻有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世家子弟,才有資格談論理想和抱負嗎?
一股不平之氣在胸中鬱結。
他知道,僅僅依靠辯解是無用的,甚至會落入對方的圈套。
必須用一種更響亮、更有力的方式,來回應這些質疑,來表明自己的心誌。
恰好這幾日,方先生正在教導他們品讀一些古代名士的散文或小品,強調為文要“言為心聲”、“文以載道”。
陳平安心中一動,一個絕佳的“回應”方式浮現出來。
何不…也作一篇類似的文章?
一篇能夠展現自己品格、誌趣和價值觀的文章。
一篇能夠讓那些質疑者閉嘴,讓那些欣賞者更加認可的文章。
什麼題材最合適呢?
目光掃過自家那雖然翻修過、卻依舊簡陋的農家小屋。
有了。
就以這“陋室”為題吧。
既貼合自己目前的處境,又能借此抒發胸臆,表達那份安貧樂道、不慕榮華的心誌。
這,不正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風範嗎?
說做就做。
再次點亮油燈,鋪開紙張。
這一次,寫的不再是需要嚴格遵循格律的八股文。
也不是為了迎合市場的話本小說。
而是真正發自內心、想要表達自己的“言誌”之作。
腦海中,前世那篇膾炙人口的《陋室銘》浮現出來。
其立意之高遠,文辭之精煉,格調之雅潔,簡直是為此刻量身定做。
當然,不能完全照搬。
必須進行適當的修改和“本土化”,使其更符合大夏朝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
凝神靜氣,提筆落墨。
這一次,筆下的文字似乎也帶著一種不同的氣韻。
不再有八股文的束縛感,也不再有話本小說的市井氣。
而是透著一股清雅、從容、自信的風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起句便不同凡響,以山水起興,引出主旨。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對仗工整,意境開闊。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點明主題,雖然居室簡陋,但隻要主人品德高尚,便能散發馨香。直接回應那些對其出身的輕視。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描繪陋室環境,看似清貧,卻生機盎然,意境清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點明交往之人,皆是有學識的雅士暗指方先生等),而非粗鄙之人。提升了陋室主人的格調。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描繪陋室中的活動,撫琴、讀經,皆是高雅脫俗之事。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世俗音樂的乾擾,沒有官府公文的勞累。表達了對寧靜、純粹生活的向往。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引用古代名士隱居之所作比,提升陋室的意境和主人的自況。
“子雲: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