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已過,號舍內的光線開始變得有些西斜。
“當——”
又是一聲鑼響,宣告著上午場考試的正式結束。
衙役們開始逐個號舍收取考生的答卷。
整個過程井然有序,卻也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陳平安將自己早已晾乾墨跡的試卷雙手奉上,看著衙役將其收入卷袋,心中並無太多波瀾。
儘人事,聽天命。
他已經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收完試卷,便是短暫的歇息時間。
考生們可以吃些乾糧,喝口水,活動一下僵硬的身體。
但依舊不能離開自己的號舍,更不能交談。
陳平安從考籃中取出母親準備的麥餅和水囊。
麥餅有些乾硬,但此刻吃在嘴裡,卻也彆有一番滋味。
他小口小口地吃著,細嚼慢咽,同時在心中默默複盤著上午的答題情況,以及思考著下午可能出現的策論題目。
一個時辰的歇息時間,很快便過去了。
“當——”
下午場開考的鑼聲再次響起。
衙役們又開始分發新的試卷。
這一場的考試科目,按照青溪縣往年的規製,多半是“策論”,偶爾也會考些“雜著”,如作詩、寫判詞之類。
陳平安接過試卷,目光迅速掃向題目。
果然,是策論。
而且,題目還頗有些出人意料。
“論青溪縣水患頻仍之症結及應對之策。”
看到這個題目,陳平安微微一怔,隨即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亮光。
這個題目,與他之前預想的那些引經據典、空談義理的策論題目,截然不同。
竟然是直接針對本縣的民生問題,而且還是老大難的水患問題。
青溪縣,因境內有一條青溪河橫貫而過而得名。
這條青溪河,平日裡是灌溉良田、舟楫往來的母親河。
但每逢夏秋雨季,河水暴漲,便時常泛濫成災,淹沒農田,衝毀房屋,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的苦難。
這幾乎是青溪縣曆任知縣都頭疼不已的問題。
沒想到,這次縣試的策論題,竟然會以此為題。
這可真是……太有意思了。
陳平安環顧了一下左右。
果然,不少號舍裡,都傳來了考生們壓抑不住的低呼聲和倒吸涼氣的聲音。
顯然,這個題目,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
那些平日裡隻知埋頭於四書五經,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們,此刻恐怕是傻眼了。
讓他們引經據典,大談堯舜禹湯的治國之道,或許還能勉強湊出幾句。
可要讓他們針對具體的民生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那可真是抓瞎了。
“這……這可如何是好?”
“水患?我……我對這水利之事,一竅不通啊。”
“完了完了,這下怕是要名落孫山了。”
隱約間,能聽到一些考生絕望的哀歎和抱怨。
但陳平安,此刻的心情,卻與他們截然相反。
這種結合實際、考察解決問題能力的題目,正是他的強項。
他雖然年少,但兩世為人的經曆,讓他對民生疾苦有著更深刻的體會。
更何況,他的腦內圖書館中,可不僅僅隻有經史子集。
那些關於古代地方治理、農業技術、水利工程、乃至基礎的工程力學、水文地理的知識儲備,此刻如同被激活了一般,在他的腦海中迅速翻湧起來。
小河村雖然不直接臨近青溪河主乾道,但也屬於青溪河流域的支流範圍。
平日裡,陳平安也曾聽村裡的老人們談論過青溪河水患之事,對其中的一些情況,並非一無所知。
例如,青溪河上遊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河床逐年淤積抬高。
中下遊河道年久失修,堤壩多有殘破,泄洪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