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來,暑氣漸消。
小河村的田地裡,稻穀開始泛黃,預示著又一個豐收的季節即將到來。
而對於陳平安來說,一場更為重要的考驗,也日益臨近。
府試。
通過了縣試,取得了童生功名,隻是邁出了科舉之路的第一小步。
接下來的府試,才是對一個讀書人學識和能力的真正檢驗。
這日,在方敬儒先生的書房內。
方敬儒正端坐案前,神色嚴肅地為陳平安講解著關於府試的種種事宜。
“平安,縣試不過是篩選而已,府試方是真正的龍門。”
方敬儒呷了一口茶,緩緩開口。
“府試由知府大人親自主持,其難度和側重點,與縣試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學生明白。”
陳平安恭敬地應道,凝神傾聽。
“首先,府試的考核範圍,會比縣試更為廣泛。”
方敬儒繼續說道。
“縣試主要考察經義的記誦和八股文的格式,相對固定。”
“而府試,除了這些基礎之外,還可能涉及到一些史論、時務策等更為靈活的內容。”
“考官出題,也可能更加天馬行空,不拘一格。”
陳平安心中了然。
這與自己前世了解到的古代科舉製度,大致相符。
越往上考,對考生的綜合能力要求就越高,也越考驗考生的臨場應變能力。
“其次,府試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方敬儒的語氣,帶著一絲凝重。
“能夠通過縣試的,都是各地童生中的佼佼者。”
“到了府城,彙聚一堂,可謂是群英薈萃,藏龍臥虎。”
“想要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絕非易事。”
“學生定當全力以赴,不負先生教誨。”
陳平安正色道。
方敬儒欣慰地點了點頭。
“為師相信你的能力。”
“隻是,科舉之道,除了自身的學識之外,也需要一些……策略。”
方敬儒說到這裡,聲音微微壓低了一些。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了解主考官的施政風格、學術偏好,對於應試,也是大有裨益的。”
陳平安心中一動。
這正是自己想要請教先生的問題。
“先生所言極是。”
陳平安順勢問道。
“不知……咱們南淮府的這位知府大人,是何等樣人?”
“學生愚鈍,對府城之事,所知甚少,還望先生指點一二。”
方敬儒聞言,沉吟了片刻。
“說起咱們這位南淮府的趙知府……”
方敬儒的臉上,露出一絲複雜的神色。
“趙知府名諱孟德,字子明,乃是永樂十五年的進士出身。”
“為官清廉,頗有政績,在士林中的口碑,倒也還算不錯。”
“隻是……”
方敬儒頓了頓。
“這位趙知府,似乎……是個雷厲風行的實乾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