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三場,終於在無數舉子的期盼與煎熬之中,落下了帷幕。
京城貢院的大門,再次緊閉。
而貢院之內,一場決定無數人命運的閱卷工作,卻才剛剛拉開序幕。
與鄉試不同,會試的閱卷,更為嚴格,也更為複雜。
數千份來自全國各地的舉人試卷,在經過嚴格的彌封,將考生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泄露身份的信息儘數糊住之後,再由專人以朱筆重新謄錄一遍,方才送到閱卷官的手中。
燈火通明的閱卷房內,氣氛莊嚴肅穆。
每一位閱卷官的麵前,都堆積著厚厚的朱卷謄錄後的試卷)。
他們或凝神細讀,或蹙眉沉思,或提筆圈點,或搖頭歎息。
主考官席位上,端坐著當朝內閣大學士李默,以及吏部尚書王陽明。
兩位大人神情肅穆,目光不時掃過堂下忙碌的閱卷官們。
“諸位同僚,此次會試,乃國之大典,為朝廷選拔棟梁之才,務必秉公審閱,慎之又慎。”
李默大學士緩緩開口,聲音洪亮,傳遍了整個閱卷房。
“所有試卷皆已彌封謄錄,爾等所見,唯有文章本身。當以文取士,不問其他,切不可因個人好惡,而失了公允。”
“下官等謹遵大人教誨。”
堂下眾閱卷官齊聲應道。
閱卷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
初審官們負責將海量的試卷進行初步篩選,評定等次,將其中優秀者,標記出來,送交複審。
複審官們則對這些優秀試卷,進行更細致的品評,並寫下自己的評語。
最終,那些最頂尖的試卷,會彙集到李默大學士和王陽明尚書等幾位總裁官手中,進行會審,並商定最終的名次。
幾日下來,一份份凝聚著考生心血的朱卷,在閱卷官們的手中流轉。
其中,自然不乏一些文采斐然、見解獨到的佳作,引得考官們頻頻點頭,暗自讚許。
“這份策論,著實不凡。”
一位負責複審的翰林院侍講學士趙學士,手持一份朱卷,對身旁的同僚說道。
“其論‘北拒強敵,南撫蠻夷,內安黎庶,外拓海疆’,條理清晰,見解深刻,頗有大家風範。尤其是其中‘以商促融,化夷為夏’以及‘開拓海疆,互通有無’之策,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啊。”
“哦?趙兄如此推崇,可否讓下官也拜讀一二?”
另一位禮部郎中也湊了過來,接過朱卷,仔細品讀。
“嗯,確是好文章。”
那禮部郎中看完,也點頭讚道。
“此文論據翔實,氣勢恢宏,字裡行間,透著一股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若非親眼所見,實難相信,此等老辣之文,竟會出自一介舉子之手。”
“隻是,”那禮部郎中話鋒一轉,又道,“此文雖然見解獨到,但其中一些言辭,未免也太過犀利了一些。尤其是對朝中某些積弊的抨擊,更是毫不留情。若是傳揚出去,怕是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非議啊。”
趙學士聞言,眉頭微蹙:“張兄此言差矣。我輩讀書人,本就當有風骨,敢於直言進諫。若是連這點擔當都沒有,又何談為國為民?”
“此文針砭時弊,切中要害,正是朝廷所需之良言。若因其言辭犀利,便加以貶抑,豈非有失公允,埋沒賢才?”
兩位考官,因為對這篇文章的不同看法,隱隱有了些爭執的意味。
類似的情景,在閱卷房的其他角落,也時有發生。
有的考官,偏愛文辭華麗、對仗工整的駢文。
有的考官,則更欣賞質樸無華、言之有物的古文。
有的考官,注重經義的闡發,認為此乃立身之本。
有的考官,則更看重策論的實用性,認為此方能經世致用。
不同的學術觀點,不同的審美取向,不同的政治立場,都在這小小的閱卷房內,悄然碰撞,交鋒。
而那些頂尖的試卷,其名次的最終排定,往往就在這些爭論與博弈之中,充滿了變數。
在另一間更為隱秘的簽押房內。
吏部侍郎徐階,正與幾位心腹房師,低聲交談著。
“此次會試,務必不能讓那些與老夫政見相左,或是言辭過激的文章,進入前列。”
徐階端起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語氣陰沉地說道。
“尤其是那些……文風犀利,喜好針砭時弊的策論,一律從嚴評判,儘量壓低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