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若是讓一些心術不正,巧言令色之徒,混入朝堂,竊居高位,必將是我大夏之禍,社稷之殃啊。”
徐階這番話,說得義正言辭,冠冕堂皇。
但其險惡用心,卻昭然若揭。
分明是想在殿試開始之前,便先給某些人,扣上一頂“品行不端”的帽子,以此來影響皇帝和考官們的判斷。
而他所指之人,自然便是陳平安了。
金鑾殿上的文武百官,聞言也是神色各異。
一些與徐階交好,或是對陳平安懷有嫉妒之心的人,都紛紛點頭附和。
而劉學政、周培公等與陳平安交好,或是欣賞其才華的官員,則眉頭緊鎖,臉上露出一絲擔憂之色。
景泰帝聽完徐階的話,臉上卻並無太多表情變化,隻是淡淡地說道:“徐愛卿所言,倒也有幾分道理。”
“隻是,何為品行端方?何為巧言令色?又由誰來評判呢?”
“朕以為,察言觀行,兼聽則明。一個人的品性如何,並非憑幾句空泛的指責,便能定論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今日殿試,朕便要親眼看看,這些新科貢士們,究竟是真才實學,還是徒有虛名。”
“至於其品性德行,日後自有時間,慢慢考察。”
景泰帝這番話,說得不偏不倚,卻也暗含深意。
既沒有完全否定徐階的提議,也沒有因此而對陳平安產生偏見。
反而是將皮球,又踢回了殿試本身。
顯然,這位景泰皇帝,也是一位心思深沉,不易被他人輕易左右的君主。
徐階聞言,心中雖然有些不甘,卻也不敢再多言,隻能躬身退下。
眼神之中,卻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陰冷。
看來,今日這殿試,注定不會平靜了。
“好了,時辰不早了。”
景泰帝擺了擺手。
“諸位貢士,開始答題吧。”
隨著景泰帝一聲令下。
內侍們迅速將早已準備好的筆墨紙硯,分發給每一位貢士。
金鑾殿上,再次恢複了安靜。
隻剩下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以及貢士們偶爾發出的、壓抑的呼吸聲。
陳平安深吸一口氣,摒除雜念,將所有的心神,都投入到了眼前的試卷之中。
強兵、富民、澄吏。
這三個問題,看似各自獨立,實則相互關聯,互為表裡。
想要真正做到富國強兵,長治久安,就必須三者並舉,統籌兼顧。
陳平安心中,早已有了腹稿。
少年提筆蘸墨,開始在潔白的宣紙上,揮灑自如。
其下筆之初,便並未直接回答那三個問題。
而是先從“民心”二字入手,闡述了民心向背,對國家興亡的重要性。
“民者,國之本也;本固,則國寧。”
“得民心者,則士卒用命,百姓歸心,內無禍亂之憂,外有強敵之禦。”
“失民心者,則上下離心,政令不行,內憂外患,接踵而至。”
寥寥數語,便點明了“民心”在治國安邦之中的核心地位。
緊接著,陳平安便圍繞著如何“得民心”,來分彆闡述自己對“強兵”、“富民”、“澄吏”這三個問題的見解。
其觀點之新穎,論證之嚴謹,見解之深刻,都遠非尋常貢士所能及。
時間,在緊張的答題之中,飛速流逝。
轉眼,便已是日上三竿。
金鑾殿上的氣氛,也愈發凝重。
不少貢士,早已是滿頭大汗,絞儘腦汁。
也有一些人,因為太過緊張,或是才思枯竭,早已是抓耳撓腮,不知所措。
唯有陳平安,依舊神色平靜,下筆從容,仿佛胸有百萬雄兵,一切儘在掌握之中。
而禦座之上的景泰皇帝,以及兩側的文武百官,也都在默默地觀察著下方這些貢士們的表現。
他們的目光,不時會落在陳平安的身上,帶著幾分好奇,幾分審視,以及一絲難以言喻的期待。
喜歡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請大家收藏:()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