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平定,內患儘除。
大夏王朝,迎來了一段,難得的,平靜時期。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平靜,隻是暫時的。
朝堂之上,那場,因為,兩位成年皇子,雙雙失勢,而留下的,巨大的權力真空,需要,被重新填補。
而,如何,封賞,那個,親手締造了這一切的,少年功臣。
也成了,擺在景泰帝麵前,一個,甜蜜而又,棘手的問題。
早朝。
大慶殿內,氣氛,不再像之前那般,劍拔弩張。
嚴黨與雍王黨的倒台,讓整個朝堂,都為之一清。
剩下的,大多,都是,以李默、王陽明為首的,務實派官員。
以及,一些,立場中立的,技術官僚。
今日的議題,隻有一個。
論功,行賞。
吏部尚書王陽明,手持象牙笏板,第一個,出列。
“啟稟陛下。”
“陳平安陳大人,以欽差之身,巡視北境。不費朝廷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北平王之亂。”
“又,於雁門關外,設下絕殺之局。以,微末代價,全殲瓦剌十萬鐵騎,生擒其主。”
“此等功績,足以,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臣,以為,當,不吝賞賜,以彰其功,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兵部尚書周培公,也隨即出列。
他,這個,一向,與文官不太對付的,老將軍。
此刻,臉上,卻滿是,發自內心的,敬佩。
“王尚書所言,極是。”
“陳大人,不僅,為我大夏,掃平了,百年邊患。”
“更,為我北境將士,帶來了,新的戰法,新的希望。”
“此等,文武全才,亙古罕見。”
“若,賞賜不公,恐,寒了,天下將士之心。”
兩位,一文一武的,朝堂重臣,同時,為陳平安,請功。
其分量,可想而知。
景泰帝,坐在龍椅之上,臉上,帶著笑意。
“眾愛卿,言之有理。”
“那,依你們之見,該當,如何賞賜?”
這,便將皮球,踢了回來。
王陽明,與李默,對視一眼。
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一絲,為難。
如何賞賜?
這,才是,最大的難題。
陳平安,如今,已是,從一品的太子太保銜,加,從四品的通議大夫。
官階,已是,人臣之極。
再往上,便是,三公。
可,他,年僅十六歲。
若,此刻,便位列三公,未免,太過,駭人聽聞。
也,會將他,徹底,推到,風口浪尖之上。
那,封爵?
“陛下。”內閣大學士李默,沉吟片刻,出列說道。
“陳大人,有此不世之功,足以,封侯拜相。”
“臣,提議,可,冊封陳大人為,‘安國侯’,食邑萬戶,以彰其功。”
封侯。
這,已經是,文官,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了。
然而,景泰帝,卻似乎,並不滿意。
他,搖了搖頭。
一個侯爵之位,如何,能匹配,平安,那定國安邦之功。
他,心中,想要的,更多。
就在,大殿之內,眾人,議論紛紛,難以定奪之時。
那個,作為事件中心的少年,卻,緩緩地,從隊列中,走了出來。
他,依舊,是一襲青衫,神情,淡然。
仿佛,眾人討論的,不是他,而是,一個,與他毫不相乾的人。
他,對著景泰帝,躬身一拜。
“陛下。”
他的聲音,不大,卻,讓整個大殿,都安靜了下來。
“臣,以為,此次北境之功,非臣一人之力。”
“乃是,陛下,天威浩蕩,將士用命,三軍同心之果。”
“臣,不敢,居功。”
他,竟然,在請辭功勞。
滿朝文武,皆是,一愣。
景泰帝,也有些意外。
“愛卿,此言,差矣。”
“賞罰分明,乃是,立國之本。你有功,朕,便不能不賞。”
陳平安,抬起頭。
“陛下,若,定要賞賜。”
“那,臣,懇請陛下,答應臣,一個請求。”
“哦?”景泰帝,來了興趣,“你說。”
“臣,懇請陛下,準許臣,辭去,‘考成司主事’,‘戶部行走’等,一切,具體差事。”
此言一出,更是,滿堂皆驚。
所有人都用一種,看怪物般的眼神,看著他。
那,可是,如今,大夏朝堂,最炙手可熱的,權力中樞。
是,無數人,做夢都想,得到的,位置。
他,竟然,要,主動辭去。
“為何?”景泰帝,也有些,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