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襄武城中,一場傾天之變,正拉開序幕。
李秉率領一眾親兵,橫衝直撞,見人就殺,一路直趨後宅。
這一番動靜,赫然驚動李晝,他翻身坐起,喝道。
“怎麼回事?”
忽見管事倉惶奔來,滿臉皆是驚駭之色。
“郎君,大事不好。”
“李將軍發動兵變,攻下牙城城門,正往後宅殺來。”
“什麼?”李晝勃然色變,“你可看清楚了?”
“老奴瞧得清清楚楚,絕無半句虛言。”
管事自幼看著兄弟二人長大,必不會認錯。
李晝聞言,一顆心墜落穀底,又驚又怒。
“二郎、李秉,他怎敢如此?”
回憶起這些年來點點滴滴,他自覺對這個堂弟,百般寬容、視為肱骨。
雖然明知他性子魯莽、不堪大用,仍然委以重任,擢升為將軍。
不僅為了這一份手足情分,更是對叔父李元和的撫養之恩,心懷愧疚,以此補償李秉。
竇儀數次諫言,皆被他壓下,不予嚴懲,心想待日後嚴加管教便可。
誰曾想,這一番用心良苦,竟一朝釀成兄弟鬩牆之禍。
李秉竟對他心生恨意,發動兵變,欲置他於死地。
“砰!”李晝攥緊拳頭,狠狠砸向床頭,一時滲出血來。
“殺李晝!”
院外,喊殺聲震響,李晝倏然驚醒,眼下可不是氣憤之時。
“召集府中精兵,擋住李秉。”
“是。”
他一麵穿戴甲胄,一麵下令,執起長刀,大步出了院子。
得益於府中甲士,日夜巡邏,不曾懈怠。
李晝迅速糾集眾人,向李秉殺去。
到底是久經戰陣之人,臨危不亂,統兵之能,遠非李秉可比。
一番沉著應對,很快將李秉麾下親兵斬殺大半。
“將軍,形勢不利,速速退去才是。”唐檢眼見此景,慌亂道。
李秉充耳不聞:“不殺李晝,便是退到天涯海角,又有何用?”
“趁他未曾召集大軍,你速速前去府庫,燃起大火。”
“興許,我等可趁亂殺出,取他性命,再控製襄武。”
“是。”唐檢不敢遲疑半分,匆匆去了。
李晝來至人前,定眼一看,正是他情同手足之弟——李秉。
心中最後一絲僥幸覆滅,不由大怒。
“李秉,我待你不薄,你怎敢帶兵反叛?”
“莫非你忘了叔父教誨?”
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李元和在時,曾讓兄弟二人,誦讀《詩經》,以周公旦輔佐武王之子、成就大業的故事,勉勵二人齊心協力,外禦其辱。
誰曾料到,李元和身死不久,兩人便刀兵相向。
李秉聽聞父親名字,不禁一陣瑟縮,卻見李晝滿臉大義凜然,似乎他所作所為,皆是無理取鬨。
不禁勃然大怒,吼道:“李晝,你休要再提他。”
“明明我才是他親兒,他卻偏偏看重你,費儘心血教你讀書習武,幫你攻城略地,籠絡人心。”
“對我則不聞不問,視若敝履,卻對你讚不絕口,讓我以你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