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首一人,身披金甲,頭戴金盔紅纓,腰懸千牛刀,行動間,龍驤虎步,豐神俊朗。
身後,諸將拱衛,個個身披明光鎧,精神抖擻,煞氣凜凜,叫人心懷敬畏。
崔皓、諸將士、眾多百姓連忙下拜:“拜見秦國公!”
高楷虛扶一把,朗聲道:“起來吧。”
“謝秦國公!”眾人齊聲道謝。
崔皓上前一步,叉手道:“罪臣崔皓,仰慕秦國公威名,獻城歸附。”
“還請秦國公收留!”
高楷看他一眼,笑道:“崔刺史請起。”
“爾等既然歸降,便官居原職,一切照舊。”
“城中百姓,不必興師動眾,便先歸家去吧。”
他心中暗讚:這崔皓頭頂青氣成雲,紅光熠熠,做一州刺史,倒是綽綽有餘。
“謹遵秦國公之令!”崔皓肅然應下。
隨後,眾人來至府衙,各自安坐。
高楷笑問:“不知潼關守將為何方人士?”
崔皓暗道果不其然,秦國公正是為永豐倉和潼關而來,連忙回言。
“稟秦國公,潼關守將名為魏文升,是齊王心腹愛將,鎮守潼關數載,為人沉穩有度,儘忠職守。”
高楷點頭:“你可有良策,拿下潼關?”
崔皓拱手道:“魏文升固執己見,不通人情,一時難以說降。”
“不過,微臣有一族侄,名為崔桃符,正為潼關都尉,把守城門。”
“微臣可修書一封,說動桃符開門投降。”
“好!”高楷大笑一聲,“此戰得勝,你當居首功!”
潼關北臨黃河,南踞華山,因黃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方才得名。
其雄居京畿、河東、都畿三道交界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又扼守長安至洛陽的驛道,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的美譽。
如此一座雄關,強攻不易,若能說動守將獻關投降,自是最好。
崔皓連連謙遜:“微臣微末之勞,愧不敢領受!”
事不宜遲,高楷立即下令,命夏侯敬德、趙喆二人,率五千驍騎,持書信,直奔潼關。
不出一日,便有捷報傳來,兩人與崔桃符裡應外合,開城門,斬殺魏文升,潼關儘在掌握。
高楷大喜,親率四萬大軍,移師潼關,登上城頭,放眼望去,忍不住讚道。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潼關天險,果然名不虛傳!”
隻見,此關位於崇山峻嶺之間,山連山,峰連峰,連綿不絕。
唯有一條羊腸小道,可供南來北往,卻僅容一車一馬通行,著實險要。
“主上所言極是!”崔皓點頭附和,“潼關南有秦嶺,東南有禁穀,穀南又有十二連城。”
“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西嶽華山,浩浩蕩蕩,氣象萬千。”
楊燁讚歎一聲:“古人雲,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
“當時隻道誇大其詞,如今一見,方知是肺腑之言。”
眾人皆點頭讚同。
這時,夏侯敬德呈上一封書信,甕聲道:“主上,這魏文升著實表裡不一,竟暗中與劉競成約定,於今夜獻關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