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個回合後,兩人仍不分勝負,高、趙兩軍士卒,卻看得如癡如醉,暗暗叫好。
便在這時,李光焰虛晃一槍,撥馬便走:“今日棋差一招,待來日,你我再一決死戰。”
話音剛落,金鼓齊鳴,眾高軍士卒匆匆退返。
“休走!”張釗卻動了殺心,這等大將,若能斬於馬下,便可斷高楷一臂。
正要揚鞭策馬,卻見左右都尉扯住韁繩,勸阻道:“將軍,窮寇莫追,小心有詐。”
張釗不以為意:“此地與潼關不遠,林木稀疏,大河奔流,視野開闊,絕無設伏之餘地。”
“李光焰如此驍勇,為高楷左膀右臂,若能趁機拿下,不失為大功一件。”
“爾等不必阻攔,可回稟大王,敵軍詭計已被我識破,無需遲疑。”
說完這話,他一騎絕塵而去。
左右都尉無奈,隻能派遣探馬回返,一麵匆匆追去。
後方,劉競成聽聞稟報,不驚反喜:“高楷狡詐,果然暗設伏兵。”
“所幸,孤有張釗,識破詭計,可一路暢行。”
左郎將略微遲疑:“大王,李光焰在小關設伏,雖在情理之中,卻太過淺顯。”
“依末將看來,高楷恐怕還有後招。”
劉競成微微搖頭:“縱有詭計,我等大可謹慎行事,卻不能畏縮不前。”
畢竟,在這潼關城外遷延日月,大耗糧草,時間一長必定難以為繼,士氣也會大跌。
不如趁此良機,一決勝負。
“是!”左郎將不敢多言。
不多時,劉競成所率中軍,與張釗彙合,齊至潼關城下,惟有馮睿尚在後頭。
望著巍巍雄關,劉競成愁眉緊鎖:“不曾想,高楷麾下諸將,皆如此穩重。”
李光焰率兵退回城中,便堅守不出。
留下一眾趙軍望城興歎。
“城中有多少守卒?”
張釗回言:“據斥候探知,有一萬之眾。”
劉競成深吸一口氣,沉聲道:“傳令,即刻攻城。”
“是!”張釗並無異議。
前、中兩軍攏共三萬人,再度強攻潼關。
可惜,李光焰、崔桃符等將指揮若定。
趙軍數次衝鋒,皆未能登上城頭。
眼看天色已晚,士卒疲憊,劉競成隻能下令退兵。
又一次無功而返,不光一眾兵卒垂頭喪氣,便是劉競成也頗為頹然,心中一股無名火,不斷上湧,險些按捺不住。
張釗寬慰道:“大王,但凡攻城,必定耗費時日,少有一蹴而就。”
“更何況,潼關這等險隘,一時難以攻下,也是尋常,萬不可氣餒。”
“我何嘗不知?”劉競成歎道,“隻是,時不我待,若讓高楷攻下長安,我等卻仍困在此處,那便萬事皆休。”
張釗默然無言。
眾人埋頭趕路,逐漸回到峽穀,眼見溝深林密,張釗建言道。
“大王且領中軍,待末將在前引路,以保萬無一失。”
劉競成搖頭道:“此路我等走過不下數十遍,無需如此謹小慎微。”
說著,一馬當先,率眾走進深林。
張釗無奈,隻能跟隨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