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高楷麵色凝重:“唐檢,長安城民眾往日裡,如何排汙?”
唐檢回言:“按主上要求,屎尿穢物不得傾倒街巷,一律統一安置,派人運出城外漚肥。”
“不過,平時汙水,大多倒入滲井,甚至,倒入永安、清明、龍首三渠。”
高楷斷然道:“如此排汙,絕不可行。”
滲井便是廢棄水井,一旦淹死過人、畜,無論是否有水,都會廢棄,往裡傾倒垃圾,汙水。
時間一長,汙水滲入土壤,一旦汙染地下水源,那便糟了。
穢物聚而不泄,奎底墊隘,致使水皆鹹鹵,無法飲用,不光影響百姓生活,更會荼毒後世。
並且,關中地下水規模小且封閉,不與中原諸道相連,一旦汙染、枯竭,再難恢複。
後世長安城淪為“廢都”,從此衰落,水汙染便是一大原因。
念及此,他詢問道:“長安城有多少人口?”
唐檢不假思索:“長安、萬年二縣,有屋舍者六萬餘戶。”
“另有禁衛軍、宦官、宮娥、私奴、小吏、匠人、樂戶、僧人道士,往來流民。”
“攏共約六十萬之眾。”
高楷陷入沉思,長安城足有八十多平方公裡,卻隻有六十萬人,太過地廣人稀。
然而人雖尚少,卻不能不未雨綢繆,早做規劃。
否則,人口暴漲時,再去治理,所需花費人力物力財力,都將不可同日而語。
想到這,他沉聲道:“寅虎,召宇文凱覲見。”
“是!”王寅虎匆匆去了。
趁這空當,高楷吩咐道:“唐檢,你去傳令,命京兆府,長安、萬年二縣,布告城中民眾。”
“不得再向滲井、永安、清明、龍首三渠傾倒垃圾、汙水,違者罰錢。”
“另外,將積重難返的滲井填平,不得使用。”
“遵令!”
一刻鐘後,宇文凱來見。高楷當即下令,讓他對長安城排水渠做一個統計,並擴建主渠,加寬、加深,另外增設支渠。
“一應花費,從內庫支取。征召百姓,則按勞發放糧食、銅錢。不必太過急切,須得仔細、嚴謹,務必查漏補缺。”
“遵令!”宇文凱答應下來,忽又提起一事。
“主上,微臣得知,廣通渠堵塞,耽擱漕運,恐怕日後有糧食不足之憂。”
這廣通渠為先帝時挖掘,從長安起至潼關,攏共三百多裡,可將中原諸道糧食運來,供養西都所用。
如此一來,不必頻繁去往洛陽,移都就食。
高楷思索片刻,囑咐道:“疏通廣通渠,乃是大工程,到農閒時節,再作安排。”
“是!”
待他告退,高楷忍不住歎道:“治理天下,當真千頭萬緒,我麾下不過六道,卻也諸事繁重,不得清閒。”
呂洪鄭重道:“常言道,能者多勞,秦公為六道之主,以百姓為重,愛民如子,事事操勞,自然格外辛苦。”
高楷笑了笑:“說起治國之道,不知二位道長有何教我?”
孫伯端拱手:“依貧道愚見,治理國家,首重於人,須得多多提拔人才,,量才適用。”
“秦公不妨重開科舉,引天下英才來投。”
高楷目光一亮:“此話正合我意!”
“唐檢,將此事記下,呈送六司商議,待來日,再開科舉,廣納人才。”
“遵令!”
隨後,高楷看向另一人:“呂道長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