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楷召來唐檢,問道:“你可知西市秤行周圍,是什麼情形?”
唐檢回言:“秤行東南角,有十餘畝惡地,為旗停之內,眾汙穢所聚。”
“以往,萬年縣民眾,都把垃圾傾倒到此地。”
“不過,自從大王下令,不得使用滲井,將垃圾、屎尿一律運出城外之後,此地就不再堆積渣滓,成了一處空地。”
“原本,其靠近西市,乃繁華之所。隻是,商賈們嫌棄此地不吉利,無人問津。”
高楷恍然,竇易看準這裡,打算開發“房地產”,倒是好眼光。隻要操作得當,不愁沒有生意。
想了想,高楷在奏疏上批注:此事無傷大雅,你儘管將其賣給竇易,讓他變廢為寶,豈不更好?
唐檢遲疑:“大王,縱容竇易牟利,豈非助長商賈氣焰?”
“屆時,人人重利而忘義,不思務農,恐怕引發大亂。”
高楷哂笑:“有需求就有市場,你以為一味禁止,就能讓天下大同麼?”
“堵不如疏,與其搞地下經營,不如放到台麵上來,也方便管理。”
“大王教訓的是!”唐檢麵露慚愧。
高楷擱下筆,陷入沉思。
看到這法燭製作過程,他不禁想到蜂窩煤。
長安居,大不易,說得便是柴米油鹽,這些生活必需品。
柴排在首位,對百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尤其是寒冬臘月,烤火煮飯,取暖,都離不開柴薪。
但民眾需求旺盛,卻供不應求,導致價格奇高,升鬥小民根本承受不起,可謂一大痛點。
倒不如研發出蜂窩煤,改善這一現狀,順便,也可遏製亂砍濫伐,毀壞森林,使水土流失,長安沒落。
念及此,他召來宇文凱,讓他先行勘探煤礦所在,最好是露天的,方便開采、運輸。
“你可派人到河東道探查一番,早做準備。”
“是!”宇文凱連忙應下,暗自慶幸,大王未曾追究。
待他告退,高楷忽然歎道:“煉煤技術不行,蜂窩煤也隻能循序漸進,不能趕鴨子上架。”
“要解決燃眉之急,還得倚仗木柴、木炭。”
“倒是這法燭,可以推廣一番,作為補充。”
……
時光流逝,一轉眼,已是天佑十五年。
二月二,龍抬頭。
兩儀殿中,竇儀、蕭宇聯袂來見。
“大王,臣等不辱使命,已然將諸多經典編纂完畢,請您過目。”
身後小黃門奉上五本經書,黃紙做底,墨香撲鼻。
“哦?”高楷驚訝,“這麼快便編纂好了?”
竇儀慚愧道:“臣等才疏學淺,不過拾人牙慧,略作排布、整理罷了。”
蕭宇附和:“這五本經書,涵蓋九部正經,諸多雜經,不出先賢所著範疇。”
“爾等辛苦了!”高楷點了點頭,取來一一翻看。
這五本經書,分彆為《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傳》。
對比從前諸多正經、雜經,可謂刪繁就簡,讓人耳目一新。
高楷稱讚不迭:“去華取實,去蕪存菁,著實一大進步。”
“雖不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卻也差之不遠。”
“竇公、蕭公,你們勞苦功高!”
“臣等微末之勞,當不得大王盛讚。”兩人連連謙遜。
高楷笑了笑,忽然話鋒一轉:“我方才一觀,這五本經書,雖然比從前簡略,但許多書義解釋,卻劃分南北,諸位大儒都有不同看法,各抒己見,莫衷一是。”
“這可不行!”
“爾等還需統一注釋,勿要亂象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