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楷若有所思,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進士科含金量最高,前途最好,自然人人追捧。
至於明法、明字、明算,一個考律法,一個考書法,一個考算術,都是選拔專業人才,比較偏門倒也正常。
蕭宇繼續說道:“至於考試內容,進士、明經二科,皆考儒、道兩家經典,分為正經與雜經。”
“其中,正經共九部,分為大、中、小三級。”
“《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
“《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
“《周易》、《尚書》、《公羊春秋》、《穀梁春秋》為小經。”
“九部正經每科必考,偶爾加考《孝經》、《論語》、《老子》等雜經。”
“明法、明字、明算三科,則各有範疇。”
“譬如明字科,考查《說文》、《字林》兩部經典。”
高楷聽得頭痛,這麼多經典,每一部都咬文嚼字,考試時,隨意抽查,必須爛熟於心,太過複雜。
“竇公、蕭公,有勞你二人將這些經典,修整一番,合成一部,作為規範。”
“務必文證詳悉,義理精審。”
“遵令!”
科舉之事議定,政令由長安,到各州、各縣,一層一層下發。
消息逐漸擴散,各地民眾聽聞,卻引發了轟動。
這麼多年了,朝廷總算重開科舉,他們這些寒窗苦讀者,終於有了晉升之梯。
各州刺史,忙著籌建官學,眾士子則群情踴躍,紛紛報名縣試。
諸多殷實人家,盤算著送子弟入學,一麵采買經書,請來私塾老師補課。
一時間,民間對於書籍的渴求,越來越旺盛,僅靠縣中大戶那點藏書,根本不夠。
於是,眾多書肆,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卻無意間,使抄書人這個職業,紅得發紫,各家書肆哄搶,紛紛開出大價錢拉攏。
此外,紙張鋪子更是生意火爆,供不應求。
隻可惜,僅靠手抄,速度實在太慢。成書價錢也不便宜,讓不少農家子弟望而卻步。
各州刺史見此,紛紛召人集思廣益,想要解決此事。
畢竟,這可是一大政績,由秦王親口許諾。
本州舉子多出幾個金榜題名者,自己也跟著沾光得利,何樂而不為?
民間踴躍之景,傳到太極宮。
高楷玩味一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以名與利驅動,比單純一道乾巴巴的政令,好用多了。”
王寅虎賠笑道:“大王雖在宮中,卻洞察千裡之外。”
“如今,七道士子,皆對大王感激涕零,百姓也多有讚譽。”
高楷看他一眼,笑道:“你倒是越來越會說話了。”
“把奏疏呈上來,接著批閱。”
“是!”王寅虎神色一凜。
水滴聲不斷,瑞龍腦香氣嫋嫋升起,殿中一片寂靜,惟有筆尖劃過紙頁之聲。
驀然,高楷忍俊不禁:“這張朝,倒是有意思。”
長安縣令薛績上書,說起一件趣事。
坊間有一名七尺壯漢,名為張朝,孔武有力,橫行東西二市,無人敢惹。
他為人嫉惡如仇,尤其看不慣官府,視為洪水猛獸。
更為甚者,他在左臂上,紋著“生不怕京兆尹”,右臂上,紋著“死不畏閻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