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高楷環顧眾人:“我打算重開科舉,你們有何良策?”
崔皓率先開口:“大王,若要開科舉,首重生源,不如重建太學,網羅青年才俊。”
“太學規製如何?”
“按照前朝慣例,朝中五品以上官員,家中子弟,通過入學考試者,皆可入太學。”
“此後,經祭酒考核,優秀者,可參加省試,金榜題名。”
高楷若有所思,這太學,相當於恩蔭,惠及者,皆是朝中重臣子弟,俗稱官二代。
他環顧眾人,見個個皆有意動,不由笑道:“既如此,便由國庫撥款,重建太學,挑選優秀子弟,學習百家經典。”
“崔皓,你為首倡者,便做這第一任太學祭酒。”
“遵令!”
說完此事,高楷話鋒一轉:“長安雖是都城,但放眼天下,不過一隅之地。”
“若論英才,還得從七道諸州、縣選拔。”
“傳我令,這一百二十四州,每一州皆設一座官學,由州中府庫撥款興建,算作一項政績。”
“各縣,則因地製宜,富裕者,可先行建設官學。”
竇儀讚道:“主上此舉,大興文教之風,惠及七道百姓,堪比古之聖賢。”
高楷笑了笑:“教育乃國之大計,不可疏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須得仔細挑選。”
“另外,無論官宦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可入官學,不得設置門檻。”
蕭宇感歎:“聖人雲:有教無類!”
“大王此舉,使七道百姓同沐甘霖,必當感恩戴德。”
王景略建言:“大王,既設官學,不如重拾發解試。”
高楷好奇:“何為發解試?”
“發解試,即為州、縣二級考試。”
“縣試,由縣尉主持,通過者,可參加州試。”
“州試,由司功參軍主持,前朝時,通常在每一年八月、九月舉行,稱之為秋闈。”
“通過州試者,頒發解狀,成為鄉貢,也即舉子,可前來長安參加省試。”
高楷來了興致:“以往各州,每一年有多少舉子?”
王景略回言:“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
高楷吃了一驚,這也太少了。
按照上中下各州人口來算,這些舉子,個個萬裡挑一。
恐怕,免不了暗箱操作,早就內定了。
歸根到底,隻能由名門大族,官宦子弟充任,底層百姓難有出頭之日。
長此以往,上下通道堵塞,階級固化,大族愈強,平民愈弱,看不到希望,難免揭竿而起。
念及此,高楷肅然道:“我開科舉,為的是廣納人才,惠及七道百姓,並非一言堂,自說自話。”
“傳我令,各州舉子人數翻倍,上州六人、中州四人,下州兩人,不得有誤。”
“另外,各地舉子若能金榜題名,按照人數多寡,獎賞該州刺史,視作政績。”
如今百廢待興,第一次科舉,自當慎重。
待來日,神州一統,天下太平,可再次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