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儀、蕭宇卻是驚愕,不明白大王為何如此看重這區區印刷術,又是賜官,又是賜錢,更賜土地。
高楷笑了笑:“你們莫要小看印刷術,一旦研發出來,推廣天下,那可是惠及眾生之事。”
“甚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真正千古流傳之事。”
“是……”兩人將信將疑。
除了向天下匠人征集,高楷也召來宇文凱,搜腸刮肚將些許見解全部掏出來,讓他自己去鑽研。
這事流傳出來,卻引得滿朝文武議論紛紛——大王又是崇商,又是重工,卻是偏離聖賢教誨。
高楷聽聞,哂笑道:“印刷術研發出來,最終獲利者,少得了他們這些文士麼?”
“竟這麼多人鼠目寸光,隻盯著聖賢教誨,讀書讀成了榆木腦袋。”
“不知所謂!”
王寅虎寬慰道:“大王息怒!”
“朝中大臣難免思慮不周,正該由大王提綱挈領,撥亂反正。”
“假以時日,他們必能體會大王良苦用心。”
高楷似笑非笑:“但願如此!”
……
長安城北郊,禁軍大營。
春寒料峭,陽光穿透雲層,漏下薄薄一層。
高楷在營中,邊走邊看。
之前,他去英烈祠上香,忽然想起這段時日,一心撲在政事上,卻忘了武備,便踏出玄武門,來到西內苑,視察軍營。
“如今,軍中共有多少人?”
狄長孫忙道:“常備軍十四萬餘,新招募者三萬餘,一共十七萬之眾。”
“十七萬?”高楷微微蹙眉。
供養十七萬大軍,每日訓練、駐防,消耗糧食甚巨,加上賞錢,支出甚多,財政壓力實在太大。
這些時日,沈不韋接連叫苦,國庫要支應眾多花銷,已是捉襟見肘。
軍中再這般消耗下去,長此以往,必然入不敷出。
一旦發不出賞錢,軍心動蕩,那便難以收拾了。
念及此,高楷沉聲問道:“常備軍之中,有多少河北道降卒?”
狄長孫不假思索:“有四萬之眾。”
“兵在精而不在多,不必太多人。”高楷一錘定音。
“將這四萬人放還家鄉,準備春耕。”
河北道千裡沃野,大部分為平原,又曆經千年開發,大多是熟地。
正可讓這四萬人回家務農,讓河北道成為又一個糧倉。
畢竟,農為政本,糧食生產怎麼重視也不為過。
“遵令!”狄長孫連忙應下。
高楷轉而說道:“禁軍保持在這十三萬人即可,不必再行招募。”
“此外,老弱病殘、思家心切者,也可酌情放還故裡。”
“是!”
“所有卸甲歸田者,皆發放一筆賞錢,作為安家之用。”
“國庫若是告急,便從我內庫支取,勿要遺漏一人。”
“遵命!”狄長孫不敢怠慢。
吳伯當倏然開口:“大王,河北道二十四州曆經數十年戰亂,人丁稀少,土地大多拋荒,無人耕種,實在可惜。”
“不如將其賜予四萬兒郎,男耕女織,以養家糊口。”
“此話有理!”高楷頷首,“按照軍功分配,低者授田百畝,高者二百畝,依次提升。”
“長孫,你為兵部侍郎,務必將此事處置妥當,不得有誤。”
“是!”
諸將齊聲讚道:“大王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