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十五年,五月。
太極宮,兩儀殿。
“大王,汴州傳來消息,徐智遠派遣大軍,拿下竇至德所屬十一州,俘虜皇甫懿,全據整個河南道。”
高楷驚訝:“他不打洛陽了?”
唐檢回言:“據聞,竇至德聽從封長卿建議,趁徐智遠攻下都畿道三州,誌得意滿時,夜襲鄭軍大營。”
“徐智遠大敗,幸得麾下大將張建兆、郭恪相救,方才逃得一命。”
“此後,他退返滑州,不再攻打洛陽,反而出兵,奪取河南道諸州。”
“竇至德趁機收複懷、鄭、汝三州,重新坐擁都畿道。”
這倒是有趣!高楷笑了笑,這兩人打來打去,倒像是疆土置換,各自占據一道,又變成勢均力敵。
封長卿、張建兆、郭恪,還有李元崇,中原大地,果真人才輩出,群英薈萃。
“大王,據奉宸司探知,徐智遠拿下河南道之後,便在齊州大建宮殿,置太廟、天壇,設天子旌旗。”
高楷明悟:“天下群雄,接連登基稱帝。”
“徐智遠也坐不住了。”
崔皓哂笑:“大王坐擁七道,袁弘道占據四道,尚未登臨九五,反倒是竇至德、徐智遠這些人,隻不過奪取一道,便迫不及待稱帝,實在荒唐!”
高楷不以為意:“此乃人之常情。”
王景略擰眉:“中原大地飽受戰火侵擾,民不聊生,也該結束了。”
夏侯敬德迫不及待:“大王,這兩隻菜雞互啄,卻糟蹋了大好江山。”
“末將願為先鋒,將他們一一攻滅,還百姓安寧。”
諸將亦紛紛請戰。
高楷點頭:“既如此,便正式起兵,先奪京畿道,拿下洛陽,再攻取河南道。”
眾人皆無異議。
“趙喆、李光焰,你二人率兵三萬,為左軍,從蒲州進發。”
“夏侯敬德、蘇行烈,你二人亦領兵三萬,為右軍,從虢州出兵。”
“左右二軍圍攻陝州,再打洛州。”
“此外,我領中軍四萬,吳伯當、許晉、崔皓、王景略,爾等隨行。”
“得令!”眾人轟然應諾。
“我走之後,竇公、蕭公、長孫,有勞爾等鎮守長安。”
“宇文凱、沈不韋,你二人籌措糧草,運至永豐倉,從廣通渠運轉。”
“是!”
……
都畿道,洛陽。
竇至德得知高楷派兵來攻,急忙召集百官商議。
“高楷發兵十萬,來勢洶洶,諸位愛卿,可有良策退敵?”
群臣皆是震恐,半晌後,封長卿拱手:“陛下,秦王縱橫七道,所向披靡,連突厥始羅可汗,草原十八部,也不是對手。”
“不如獻城歸順……”
話未說完,隻聽孫循一聲大喝。
“陛下,封長卿該殺!”
“大敵當前,不思齊心協力共度難關,反倒勸陛下歸降,實乃大逆不道,理當斬首。”
黃仙芝附和:“自古以來,少有投降之天子,縱然歸順,也逃不過賜死的下場。”
“封長卿之言,分明居心不良,想置陛下於死地。”
竇至德麵沉如水。
封長卿歎道:“若不及時歸順,一旦秦王兵臨城下,爾等可能力挽狂瀾?”
兩人一時啞然,片刻後,孫循建言道。
“陛下,臣等雖無挽天傾之能,卻可求助外力。”
“外力?”竇至德疑惑,“有何外力?”
“陛下可是忘了,楚王蕭憲擊退袁弘道大軍,已然登基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