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齡大禮參拜:“蒙大王不棄,微臣自當效勞。”
“起來吧!”高楷笑了笑,忽然提起一事,“既來兗州,我倒想去曲阜,瞻仰聖人故裡,上一柱香,聊表敬意。”
孔德齡忙道:“大王駕臨,孔家蓬蓽生輝,實乃大幸!”
“不急!”高楷淡笑,“先將兗州諸縣平定,再去曲阜不遲。”
“是!”
數日後,曲阜,孔廟外。
香火繚繞,青煙密布。
高楷率眾過欞星門,忽見門柱上滿是凹痕,深淺不一,不由驚訝。
“這是何故?”
按照孔家的地位,不可能兩座門柱也修葺不了。
孔德齡笑道:“自先聖教誨傳播以來,曆朝曆代,多有天子、宰相、官吏、大儒、士子,乃至將軍,前來祭拜。”
“鼎盛之時,滿朝文武齊聚,在門外下馬,按照品級等候,衣袍難免觸碰門柱,長年累月,方才留下這些印記。”
“為表敬重,我等未曾修葺,隻以原貌示人。”
高楷暗自驚歎,萬世師表,孔氏家族,果然底蘊深厚。
就算一代代王朝覆滅,天子寶座上一茬又一茬地換人,孔家依然屹立不倒,著實令人敬畏。
踏入大門,大成殿映入眼簾。
此刻朝陽升起,灑落萬丈金光。
朱紅色宮牆沐浴在光芒裡,越發奪目,連殿頂黛瓦,也煥然一新。
看來,為迎秦王祭拜,孔家頗費一番心思。
崔皓滿臉虔誠:“晨鐘驚鴻,含龍章而嘯尼山。暮鼓攬勝,引鳳姿而鳴汶陽。”
“微臣隻願在此,聆聽聖人教誨。”
王景略、徐晏清頷首:“氣備四時,教垂萬世,聖人之道,配天地,參日月,天下一日不可無!”
在這聖人殿堂,連趙喆、張建兆、吳伯當這些猛將,也不禁低眉斂目,變得恭敬、乖巧起來。
高楷淡淡一笑,登上大成殿台階,忽然發現,簷下龍紋柱,竟比長安太極殿還要多。
龍爪握寶珠,龍須張揚,恍如劍氣森森。
柱基處,卻刻著纏枝蓮,可謂剛柔並濟。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高楷笑讚,“聖人教誨,曆經千年,仍曆曆在目。”
孔德齡神色一凜:“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家子弟永不敢忘!”
高楷意味深長道:“如此甚好!”
拜過孔子聖像後,眾人來到東側杏壇,這裡紫藤蘿環繞,一縷縷微風掠過匾額,依稀可見當年弦歌講學之風姿。
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聖人傳授的學問,曆經千年光陰,成了仁與權,禮與順的共謀。
小小一方杏壇,也成了王朝統禦萬民的文化基石。
“古人雲,文以載道。”
“我看你在注釋五經正本,不知有何教我?”
孔德齡忙道:“微臣見識淺陋,一言一行,不過拾人牙慧罷了。”
高楷擺了擺手:“不必自謙。”
“我讓竇儀、蕭宇他們編纂此書,為的便是刊發天下,成為科舉正本,讓士子們統一學習。”
“不過,他們身為朝中重臣,各有職責,更抽不開身鑽研。”
“《詩》《書》《禮》《易》《春秋》,這些經文的注釋和疏解,還得勞煩你來主持。”
孔德齡不再推讓:“大王厚愛,微臣願效微末之勞。”
其實,他得知秦王下令編纂五經正本之後,便托人得來一套,仔細研讀。
不得不說,秦王此令,對天下士子大有裨益。
畢竟,千百年來各家學說莫衷一是,各執己見,南北更有巨大差異。
其中文獻浩如煙海,一句話甚至有十幾種解讀,叫人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