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兩儀殿。
吏部尚書裴季上奏一事,引來群臣矚目。
十二道舉子、國子監生徒,攏共六百五十四人,齊聚長安,等候春闈。
這時間也該定下了。
高楷笑道:“便定在四月十六日,在吏部貢院,舉行省試。”
裴季拱手:“敢問陛下,由何人知貢舉?”
“吏部侍郎殷世師。”高楷不假思索,“你來擔任貢舉官。”
“遵旨!”殷世師拱手領命。
群臣自無異議,早在天佑十五年,陛下便決定,讓吏部侍郎主持春闈,以示重視。
殷世師手持笏板:“敢問陛下,此次春闈開哪幾科?”
高楷思忖片刻:“大秦首次春闈,先開進士、明經、明法三科,餘者往後再說。”
群臣訝然,開進士、明經兩科倒也罷了,陛下竟加上明法,看來,對律法尤其看重。
按照流程,諸道舉子抵達長安後,持家狀到京兆府登記,取過所。
再憑過所和解狀,到吏部考功司報名。
殷世師複又問道:“陛下,此次春闈,三科各錄取幾人?”
“先擬定進士科二十人,明經科三十人,明法科十人。”
這就是六十人,十中取一,比例甚高。眾人不由感歎,這屆舉子,著實幸運。
當然,這隻是開國初期,特有的福利,今後可就難了。
……
務本坊,進士邸。
自從吏部公布春闈時日、地點、錄取名額,整個長安城,六百五十四名舉子、生徒,儘皆沸騰。
一百零八坊,大街小巷,各自湧出白衣身影,歡呼雀躍,奔走相告,霎時間,麻衣如雪,滿於九衢。
眾人齊聚務本坊中國子監,由祭酒孔德齡率領,參拜孔聖人塑像。
陸獻神色振奮:“大秦第一次春闈,不光由吏部殷侍郎知貢舉,還開三科,更足足錄取六十人。”
“聖人仁德!”
陳昂頷首:“聖人如此重視,我等必須全力以赴,爭取金榜題名。”
說到這四個字,眾人皆心中火熱,忽又討論起一事,省試有進士、明經、明法三科,該報哪一科?
陳昂當仁不讓:“我來長安趕考,便是奔著進士科來的。”
“陳兄才學出眾,為諸道舉子翹楚,選進士科乃實至名歸。”陸獻笑道。
“愚弟慚愧,自知才學不足,便擇明經科。”
兩人率先開口,顯然早有準備。
陸獻看向一人,笑問:“明德,你有何打算?”
陸明德不假思索:“我雖不才,願去進士科搏一搏,見識一番大秦文才之盛。”
陸獻讚道:“依我看,這一屆舉子,除了陳兄,便屬明德你,最有才學。”
“說不定,這進士科狀元,由你二人角逐。”
陸明德滿臉謙遜:“陸兄謬讚了,大秦人才濟濟,我不過後學末進,哪敢為天下先。”
陳昂看他一眼,躍躍欲試,這位吳國士子,堪稱他之勁敵。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涉及狀元之爭,隻能各憑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