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楷讚同,從洛陽到長安這一段,著實是漕運一大痛點。
分段運輸、增設倉儲,正可降低損耗,不至於十不存一。
都水監鄧洛擰眉:“雖如此說,但從水路轉陸路,三百裡崎嶇山地,耗費人力畜力甚重。”
“至少,要六千輛牛車才夠。”
高楷歎了口氣,這時代,交通不便,水運、陸運,皆困難重重。
陸獻這計策,隻能降些損耗,卻無法治本。好在,開國之初,長安城人口不算太多,糧食需求可從關中調運。
不過,天下一統之後,人口必然大增,必須防患於未然。
“先按此法轉運,若有不足,再查漏補缺。”
“是!”
至此,陸獻為明經科榜首,毋庸置疑。
然而,接下來這進士科狀元,卻爭議不斷。
這時節,進士科第一名,自是狀元,第二、第三名,卻為榜眼。
隻因金榜之上,狀元居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形似人眼。
並無探花,隻在新科進士曲江宴遊時,選最年少者為探花郎,以此戲稱。
這狀元之爭,便在陳昂與陸明德之間展開。
對比兩人朱卷,陸明德才華更勝一籌,偏偏他是吳國蘇州人。
試想,大秦開國第一次春闈,這進士科狀元,卻頒給一名吳人,讓國中舉子情何以堪?
裴季拱手:“陛下,陳昂才華隻是稍遜一籌,並非天淵之彆。”
“讓吳人為狀元,我大秦舉子卻屈居人下,傳揚開來,豈不讓人恥笑,說我大秦無人?”
竇儀不讚同道:“當初,既讓陸明德參與春闈,便不該設限。”
“如今,他一身才學,遠在陳昂之上,不讓他做狀元,豈非不公?”
兩人爭執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隻能看向上首。
“還請陛下一錘定音!”
高楷笑問:“三位宰相有何看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景略回言:“微臣愚見,既是我大秦科舉,理當欽點國中舉子為狀元,讓陸明德為榜眼,並無不可。”
徐晏清笑道:“陛下一向推崇公平,陸明德才華更勝,正該為狀元。”
“試想,我大秦不因他國士子而另眼相待,反倒一視同仁,傳揚開來,吳、魏二國大才,豈不雲集景從?”
高楷笑了笑:“楊燁,你有何看法?”
楊燁拱手:“微臣愚見,無論吳國、魏國,都是漢人苗裔,華夏子民,不該心存偏見。”
“何況,大秦誌在混元天下,一統神州,需有囊括四海,包容宇內之大氣魄。”
“說得好!”高楷大笑,“此言正合我意!”
他拿起陳昂、陸明德二人朱卷,瀏覽一番。
針對刑獄用舍,陳昂所說,隻為寬仁減刑,老生常談,並無新意。
陸明德卻言之有物:“兩儀亭育,蓄嚴刑於積陰,四序平分,降明罰於秋序。”
“……”
“石渠未滅,豈得輒議寢刑,中嶽既封,自可專循大禮。謹對!”
高楷讚道:“雖有些書生意氣,但言之有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既立新朝,也該聽聽不同的聲音,兼容並包!”
他提起朱筆,蘸墨,寫下“欽點狀元”四個楷字。
即日起,武德元年春闈,進士科狀元,為陸明德,第二名陳昂,與第三名、藍田縣舉子朱餘慶,同為榜眼。
“陛下聖明!”群臣異口同聲。
喜歡開國皇帝:從望氣術開始請大家收藏:()開國皇帝:從望氣術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