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想法好。”
姚廣孝讚同道:“報紙上連載的書,不一定每個人都看過,肯定有人會漏看或者少看,但報紙發行過就算了,如果我們再整合成冊,除了多收一份錢,還可以維係讀者。”
這些想法,他們認為是好的。
姚廣孝他們先記錄下來,到時候按照計劃執行。
朱允熥整理一下,今天的銷售情況,再進宮見老朱。
這些是朱元璋授意了,朱允熥才能進行下去。
現在做出成績了,再給朱元璋彙報情況,還是很有必要。
到了武英殿,朱允熥看到朱元璋還在很努力地看奏章。
“允熥來了?”
朱元璋頭也不抬,隨口說道:“找咱有什麼事情?”
朱允熥說道:“給皇爺爺彙報一下,第一份收費報紙的情況。”
他把今天的售出和收入,大概算了算,列在紙張上,又道:“按照我們剛才統計的結果,今天的純利潤是一千三百多文錢,薄利多銷,全靠數量來換取收入,孫兒預估明天還能更多。”
“還不錯!”
朱元璋放下批閱奏章的筆,讚同道:“一天一千多文,累計下來,時間長了,還是能賺錢。”
積少成多。
累計的結果,還是很可觀的。
再加上報紙剛剛起步,印發的數量不算多,將來印發的多了,買報的人更多,一天肯定不止一千多文錢。
以後賣到應天府之外,這筆錢真的很可觀。
可以彌補了部分,大明國庫的不足。
到時候也不用,和戶部因為錢而扯皮。
“你這個想法,確實可行。”
朱元璋淡淡道:“大明真的缺錢。”
大明缺錢,除了要北伐,另外的原因,大概是稅收不上來。
收的是普通百姓的稅,收不了豪紳,但普通百姓能交多少稅呢?
朱允熥知道這個弊端,但目前沒有能力改變,又道:“那麼皇爺爺增收商稅好了,把三十抽一,改成十五抽一,或者十抽一,正式規範商業行為,也能給國庫緩一緩壓力。”
“然後呢?”
朱元璋又問。
朱允熥說道:“控製好鹽鐵,鹽是最重要的,我們大明的鹽引有點亂,也要改一改了。”
大明的鹽引,是讓商人給明軍運送糧食物資,再通過官府發放給商人的。
鹽引,差不多就是賣鹽的資格。
鹽這個東西,是生活必需品。
利潤特彆可觀,是每一個商人,都想插手的生意。
也正因為利潤高,曆朝曆代還有一些私鹽、鹽梟等等。
白花花的鹽,差不多就是白花花的銀子。
“孫兒給您一個,新的製鹽方法,讓您更有底氣,可以更大膽地去改。”
朱允熥看到朱元璋身邊有紙,也不和他客氣,拿起筆,回憶起以前學過的那些化學知識,把一份幾百年後的製鹽方法,用文字的形式寫出來。
寫完了,再遞給朱元璋。
“能行?”
朱元璋看了一會,發現自己竟然看得不是很懂。
朱允熥保證道:“當然能行,皇爺爺試一試就知道了。”
朱元璋想著問道:“你是從哪裡,學來的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