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能得到推廣,除了真正的產量高,朱元璋的支持。
還少不了,他們官員。
當時第一批紅薯種植出來,就有不少官員在紅薯地裡看著挖掘,他們承諾過,會把這些紅薯,帶回老家。
並且以自身在老家的影響力,帶動當地百姓種植。
他們這些當官的,在老家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隻要他們願意帶動,效果確實可以很好。
“紅薯種子,從北到南。”
“從東,到西。”
“我們都在儘量地推廣,願意接受的百姓,現在越來越多。”
“剛開始還以免稅為好處,推廣出去的。”
“現在都不需要免稅了,有官員到外麵走訪發現,不少百姓的家裡,都有存糧,一部分是原有的糧食。”
“另外一部分,是用紅薯,製作的粉。”
“或者把紅薯,做成紅薯乾保存。”
“新鮮的紅薯存糧也有,但這些保存時間不能太長,需要儘快吃完。”
“如今市麵上,出現了賣紅薯的地方。”
“一些買賣糧食的商鋪,也在賣紅薯,以及紅薯粉、紅薯乾等。”
“還有人發現,紅薯的藤,壞掉的紅薯,還可以用來喂牲畜。”
“比較嫩的紅薯藤,炒一炒還可以當菜來吃。”
“從海外回來的紅薯,全身是寶,實在太好了。”
李煥文繼續把這段時間,他的見聞,給朱允熥說了說。
看得出來,他還是真正關心過,紅薯的具體情況。
說話的語氣裡,沒有敷衍。
可能是上一次,被解縉打臉過後,李煥文痛改前非,改變了那些,不合理的方法,變化還是挺大的。
朱允熥聽完了彙報,微微地點頭。
做得確實挺好的,紅薯能推廣,以後暫時不會缺糧。
等到土豆、玉米等東西,被鄭和帶回來了,整個大明都可以實現,少數人耕種,養活大部分人的目的。
到了這一步,無論社會結構,還是農業結構。
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
如此才是最好的!
朱允熥說道:“出海的人,在未來還會帶回來,更高產、更容易耕種的作物。”
李煥文朗聲道:“恭喜殿下,恭喜大明,未來真的可以做到,再無挨餓的百姓了。”
對於他的恭迎,朱允熥隻是微微點頭。
“你對紅薯的事情,做得甚好。”
“但也要真的好才行,如果被我發現,你說了那麼多,都是糊弄我的,後果如何,你自己知道。”
“你繼續留在這個位置上,接下來再有新的作物回來,你繼續負責推廣。”
“好了,你退下吧!”
朱允熥又揮了揮手。
他對李煥文,其實是有點意見的。
這家夥之前連五百萬兩的缺口,都看不出來,實力再高也是有限。
但這一次李煥文做出來的結果,又刷新了朱允熥對他的認知,人果然是可以進步的。
“高產作物是有了,但總不能一直用這樣的作物種植。”
“需要對作物,進行應該有的改進。”
“這就需要,生物學的出現。”
“道衍他們隻會數學、物理和化學,生物又是另外一個方麵。”
“應該找誰,來負責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