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曆經無數艱難險阻之後,他們的國家取得了勝利,實現了天下一統的偉業。
當勝利的消息傳來時,他們欣喜若狂,歡呼雀躍。
然而,當狂歡過後,他們漸漸發現,生活似乎並沒有因為國家的統一而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征兵依舊頻繁,勞役依舊繁重,他們的日子依然過得艱辛困苦,與戰敗的六國百姓並無太大區彆。
這種現實讓他們感到困惑和迷茫,他們開始思考那些曆代戰死沙場的親人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犧牲。
這種難以言喻的情緒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在每一個老秦人的心頭,使他們對秦國的歸屬感逐漸消失。
也許,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有人會說天下統一後,所有人都成為了大秦的子民,秦始皇一視同仁並沒有錯。
然而,曆史是無法用後世的眼光來評判的。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和局限,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今人的標準去衡量古人的行為。
同樣,
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對秦始皇進行片麵的評價。
他作為始皇帝,麵對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麵,任何事情都是第一次嘗試,都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摸索。
在那個時代,他所做出的決策和行動,都是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和他對國家發展的考量。
摸著石頭過河,這是一個充滿未知和風險的過程。
在沒有明確的方向和指引時,人們隻能憑借自己的直覺和經驗,一步步地探索前行。
邵俊深知這其中的艱難,但他堅信,隻要堅持不懈,總會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
即使這條道路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它也能為後世提供寶貴的借鑒。
邵俊想到這裡,不禁搖頭歎息。
秦始皇雖然偉大,但他終究也隻是一個人,而不是無所不能的神。
他的眼光或許能夠縱覽大局,放眼天下顧及但在具體的事務處理上,又怎能將所有的事情都顧及周全?
三日後,
邵俊做出決定,命令子嬰監國,
自己則不顧滿朝群臣的勸阻,毅然決然地決定禦駕親征。
這個決定並非輕率之舉,而是基於對當前局勢的深刻認識。
從王離與章邯對自己聖旨內容的不當回事來看,原身對於軍隊的掌控顯然已經十分微弱。
關東的秦軍雖然表麵上還聽從朝廷的調動,但對於邵俊的具體命令卻不以為意。
這種情況讓邵俊意識到,如果不能親自掌握軍隊,局勢將會越來越失控。
邵俊深知,要想真正樹立起自己作為帝王的威嚴,僅僅依靠口頭上的命令和指示是遠遠不夠的。
他必須親自踏上前線戰場,宣告帝王的威嚴!
在秦二世三年十一月中旬,
邵俊帶領著霍去病,率領著五千精銳騎兵,東出函穀關。
出了函穀關後,邵俊將五千騎兵的指揮權交給了霍去病。
在霍去病的帶領下,這五千騎兵一路南下。
而邵俊自己,
則召喚出了驅逐艦,沿著黃河順流而下。
此時的黃河,泥沙堆積還沒有像後世那樣嚴重,
河道依然寬闊,是當時重要的交通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