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爭執不下,張耳覺得陳餘背信棄義,兩人便絕交了。】
【後來張耳投了劉邦,陳餘卻一直在幫助趙王歇,甚至於趙王能夠複立,也是陳餘出了大力氣。】
【陳餘跟趙王的關係很好,項羽分封的時候,功勞很大的陳餘隻被封了一個侯,這讓陳餘很不高興,但是趙歇獲得了諸侯王的稱號。】
【趙歇麵對陳餘這位功臣,也不吝嗇,便將自己封地中的一小部分拿出來封給了陳餘,封號就是代王。】
【結果陳餘被封王之後,不僅沒有去往自己的封地做一個逍遙快樂的諸侯王,反而還是留在趙歇身邊當了一個大將軍,隻是讓相國夏說去代國監國。】
【因為陳餘一直留在趙國就沒回去過,所以就算代國被滅了,他這位代王也還是好好的。】
{陳餘既然想要一直輔佐趙王歇,那為什麼還要生氣自己沒有被封王啊!}
{對啊,反正封了你又不去,封不封的也沒什麼關係啊!}
{這麼一看,陳餘對趙王還挺忠心的!}
{趙王歇竟然這麼大方,這可是自己的封地啊,說給就給了!}
{趙王應該也是沒辦法了,畢竟手下得用的大將軍就這麼一個,分封陳餘為代王,也是為了拉攏他!}
{隻要陳餘還是趙國的大將,那分封出去的那些地方也不過就是換了個名字,實際上還不是受到趙國的管轄!}
{趙歇看來也挺奸詐!}
{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就算是沒在代國遭遇失敗,在趙國也得補上!}
【這場戰役其實挺難複刻的,當時韓信派去河邊的士兵大概也就一萬來人。】
【隻是韓信手中的兵本來就不多,經過這麼一分,就更少了。】
【埋伏在趙營附近的兩千士兵,就是韓信的後手。】
【兩軍交戰之後,韓信雖然人少,但是士兵們都還挺勇猛的,一時間竟然跟趙軍算是打了個旗鼓相當。】
【但韓信很清楚,人數上的差距沒法彌補,時間拖得越久,對漢軍就越不利。】
【韓信便趁機將戰場往河邊帶,與河邊的一萬人會合。】
【這一萬人本來就在河邊擔驚受怕了很久,正焦急的時候,又看到同袍們浴血奮戰、奮勇殺敵,情緒直接爆了,沒有了退路的漢軍決定拚死一戰,反而提升了時期和戰鬥力,以一當十,將數倍於漢軍的趙軍打的節節敗退。】
【陳餘一看,現在的漢軍士氣很猛啊,這不行,要不鳴金收兵吧,他就不信漢軍能每次都這麼戰鬥力爆表!】
【等趙軍回到營地的時候,才發現自家營地裡插滿了漢軍的旗幟。】
【原來這便是韓信派出兩千人的用意。】
【趙軍為了勝利傾巢而出,趙營空虛,兩千人便拿下了,漢軍的旗幟飄滿了趙營,對趙軍來說,是心理上的巨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