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那個時候還沒有天幕,世家之彆當道,王維回來就受到了兄長的問責。
後來王維也擔憂自己會再給李白帶去麻煩,所以表麵上就與李白斷絕了往來。
如今,近親成親的危害讓五望七姓不能再通過互相聯姻抱團,世家門閥的階級理念,也快要被打破了!
現如今造紙術和印刷術進步神速,讀書人越來越多,家世背景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會逐漸降低。
到時候就能跟天下所有有才之人正大光明的來往了!興高采烈.jpg
“浩然,你認識李白?我記得你除了在朝廷的事情上有些剛烈,其他時候性子還挺溫和的,怎麼會這般對待李李太白呢?”
王維很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自己日常溫柔的好友一首詩都不給李白回!
孟浩然有點尷尬,他能說,因為李白的寫詩風格跟他大相徑庭,所以兩人雖為知己,但是在靈魂上帶給他的碰撞,還是比不上王維嗎?
當然,李白這個人性子熱烈浪漫,跟他在一塊遊玩的時候,孟浩然也覺得很有趣,有李太白在一邊嘰嘰喳喳,任何時候都不會無聊。
隻是他能說:黃鶴樓一晤後,孟浩然前往揚州處理事情,就忙到直接把李白給忘在腦後了嗎?
“咳咳,李白的詩確實很好,但是與我不同道就是了!”
王維和孟浩然多少年的的朋友了,王維一看就知道,孟浩然隱瞞了什麼。
看到王維臉上的威脅,孟浩然決定妥協:“好吧,當時我跟李白遊完洞庭湖黃鶴樓,著急去揚州處理事情,本就又煩又亂,還生了一場病,就忘記給李白回信了。”
等他想起來回詩的時候,已經過去好久了,兩人也久不聯絡,既沒有理由,又不知道李白的地址,孟浩然不好意思突兀的給李白寫信寫詩,一拖再拖就拖到了現在。
王維哈哈大笑:“原來記憶力良好的孟夫子也有忘記東西的時候啊!”
說著,王維拍拍孟浩然的肩膀:“沒事,聽聞陛下已經緊急召李白和杜甫回長安了,到時候我們倆都去重新去認識一下這位詩仙,說不定還能認識詩聖呢!”
“好!”孟浩然重重點頭,他確實也應當重新認識一下這位詩仙好友了!
【說完了詩人們之間的愛恨糾葛,我們重新說回李白。】
【要說起李白和孟浩然的這次相遇,那還是歸功於李白這位迷弟的堅持不懈。】
【李白雖然把家放在了安陸,但是李白的一生都在外麵漂泊,安陸也不過是他經常歇腳的地方罷了。】
【開元十六年,二十八歲的李白,終於再次遇見了自己崇拜已久的孟浩然。】
【李白的才學毋庸置疑,孟浩然對李白的才學也是很欣賞的,兩人在這期間把臂同遊,成為了好友。】
【臨彆時,李白對孟浩然依依不舍,畢竟李白還是要回到安陸,孟浩然也有自己的事情要處理,李白在崇拜孟浩然,也不可能與他天天膩在一起。】
【後來,李白偶然聽說孟浩然要去廣陵,於是急忙托人送了一封信給孟浩然,想要在孟浩然出發前,給他餞彆。】
【兩人相約於江夏,餞彆宴就安排在了江夏名樓黃鶴樓。】
【孟浩然這一走,離李白就更遠了,兩人的這次相見,勾起了李白的無限感慨。】
【幾天後,孟浩然啟程,乘船往廣陵而去,李白依依不舍的一直將孟浩然送到江邊,眼看著孟浩然即將遠行,李白在岸邊寫下了一首送彆詩,這便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儘,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雖是送彆詩,但卻絲毫不顯離愁。】
【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這美光明媚的三月即將遠行,前往美麗的揚州,我看著友人的小船漸漸消失,隻剩下寬闊的江水仍舊在我的眼前奔流。】
【此時的李白尚且年輕,也從來不曾遭遇過什麼挫折,即便是離彆友人,在李白看來也不是什麼大事。】
【李白和孟浩然的性格都很豁達,這次的分彆,在兩人心中竟然是比較愉悅的。】
【在這種繁華的季節中去往一個繁華的地方,就算是離彆也帶上了這種燦爛繁華。】
【而李白愉悅不止於此,因為他終於下定決心要響應招賢令,自薦出仕了。】
【作為商戶之子,李白是不能通過參加唐朝的正經科舉進入仕途的,唐玄宗李隆基之前頒布的“招賢令”,成為了李白最好的做官途徑。】
【畢竟李白的才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寫的詩歌更是廣為傳頌,從小就是神童的李白自信滿滿,他覺得以自己的才學,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被唐玄宗李隆基拒之門外。】
【公元十八年,三十歲的李白開始頻繁拜謁安州的一位官員,裴長史,希望能夠得到裴長史的推薦。】
【但是做官的機會是很少的,競爭也非常的激烈,李白的大名,安陸誰人不知,有李白在這,這官,還有其他士子們什麼事兒啊!】
【所以,自從李白有了求官的表現後,周圍的士子們,便不再是李白的崇拜者。】
【他們已經成為了李白的對手,與李白站在了對立麵。】
【雖然詩仙李白寫詩一絕,才學出眾,或許在治國安民上也很有一套,但是架不住李白在人情世故上缺根筋。】
【為了能夠能夠乾掉李白這個有力競爭者,李白遭到了其他人的毀謗,這種造謠的事情,那是相當不好解決,但是李白並沒有想著怎麼去找到這個毀謗自己的人,而是選擇了上書自白。】
【造謠這種事,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誰舉報誰舉證,自白,就相當於陷入了自證陷阱,】
【果不其然,李白的自白書並沒有得到重視,被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