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範仲淹不在中央,但是他仍舊很關心國家大事,不改憂國憂民的本色。】
【朝廷想要建造太一宮和洪福院,範仲淹認為這兩項工程浩大,耗資甚巨,不應該作此決策。】
【畢竟隻是祈福祭祀而已,在哪裡辦不行呢?】
【範仲淹認為應該立刻叫停這兩項勞民傷財的工程。】
【他這樣想,便也就直接這樣上書給了宋仁宗。】
【在吏治方麵,大宋的冗官問題一直都存在,所以範仲淹便上書,提議削減郡縣的數量,精簡官僚機構和官員人數,後來又建議朝廷保留職田。】
【在範仲淹眼中,這些政策都存在著種種危害,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議論朝政的奏折像是雪花一般向著朝廷飛去,這些建議雖然好,但是此時的朝政把持在劉太後手中,就算宋仁宗趙禎想要采納,也是有心無力。】
【這些奏折趙禎都看過的,他覺得這些建議暫時不能得到實施很是可惜,但趙禎也在這接二連三的奏折中,看到了一位忠心愛國的好臣子。】
【也就是這個時候,宋仁宗真正將範仲淹記在了心上:隻要他親政,就準備啟用範仲淹了。】
【明道二年,劉太後駕崩,宋仁宗趙禎親政。】
【趙禎不曾忘記範仲淹這位剛直又忠心的臣子,在親政後,立刻就將範仲淹召回東京開封,拜為右司諫。】
【當時的大臣們可能是急於向宋仁宗表達忠心,在與宋仁宗趙禎的談話中,大多數都表示了對於劉太後垂簾聽政之舉的厭惡。】
【為了討好宋仁宗,這些大臣們還會說劉太後的壞話,談論劉太後執政過程中的種種過失。】
【範仲淹卻不這麼想,他覺得當初他想要讓劉太後還政,是因為官家已經長大成人,還政是維護大宋穩定繁榮的必經之路。】
【雖然範仲淹也不是很讚同劉太後把持朝政的舉動,但是卻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範仲淹認為,劉太後執政多年,雖然有過失,但卻穩住了大宋的江山,還將仁宗養育成人,這些都是功績。】
【再加上官家仁德孝順,太後既已逝世,朝廷就應當遮掩太後的過失,頌其美德。】
【雖然劉太後不是趙禎的親生母親,還隱瞞了他的身世,但終究是養育他長大的至親,範仲淹的這種觀點,算是說到了宋仁宗趙禎的心坎上。】
【宋仁宗便詔令朝廷上下不得再議論劉太後之事。】
【隻是宋仁宗自覺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章慧太後楊氏有所虧欠,便決定遵循劉太後的遺命,立另一位撫養他的妃嬪楊氏為太後,並且也給了章慧太後參政的權力。】
【隻可惜,章慧太後對朝政並不感興趣,範仲淹也認為這樣頻繁的更換皇太後,會讓人們認為仁宗親政徒生波折,便建議宋仁宗不要這樣著急新立太後。】
【趙禎采納了範仲淹的建議,撤銷了立太後的聖旨,隻是楊太後的稱謂還是留著,參政權也相應收回。】
{劉太後還是很厲害的!}
{劉娥穩住了大宋的江山,她的丈夫宋真宗趙恒實在是太迷信了,全國的假祥瑞泛濫成災,幸好劉娥執政之後立馬叫停了!}
{中國曆史上出名的執政太後沒幾個,劉娥就是其中之一!}
{宋仁宗趙禎的這個事兒,在曆史上也是很出名的,狸貓換太子是吧?}
{楊氏不是個宮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