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新鮮的東西,這十條與其說是改革,不如說是當初宋朝立國的時候,就沒有把這些應該做到的事情想清楚,落實下來。”
蕭何皺著眉頭,手中的筆早就已經停了下來。
“是啊,這些製度明明應該當初建國之時就應該製定好的,正是因為之前缺乏這方麵的政策,所以才會放縱這些官員許久,現在不過是亡羊補牢罷了。”
“確實是很有用的建議,但是對於我們大秦還不夠有新意,對那個狀況百出的宋朝來說,應該已經算是一針見血的良方了,就是不知道這些政策實施情況如何。”
“應該能實施的吧?這些政策都很好啊,宋朝出現了問題,宋朝的君臣也發現了問題,難道有好的解決辦法,這些人會蠢到不用嗎?”嬴陰嫚歪著小腦袋,困惑的問道。
就連她都知道“知錯就改”,不是說宋朝是一個文化燦爛的王朝嗎?應該不至於不懂這個簡單的道理吧?
臣子們看著有些天真的小公主,不知道該怎麼跟她解釋,對錯有時候並不是那麼重要,對於這些宋朝的臣子來說,相比起對錯,他們更看重自身的利益啊!
相比起天幕出現後才開始接觸朝政的嬴陰嫚,公子扶蘇對這種事情的感觸顯然要更大一些。
他摸了摸自家妹妹的頭,溫和的舉例:“陰嫚,若是你做錯了一件事,但是這件事可以長久的為你帶來利益,你會不會堅持下去這個錯誤呢?”
嬴陰嫚猶豫了一小下,搖搖頭:“不會,因為陰嫚知道這是錯的,錯了就應該改正!”
“若是這件事改正了,不僅不會再為你帶來利益,還會讓你將原來的得到利益也一並交還甚至會損害你本來不會受損的利益呢?”
公子扶蘇繼續溫和的問。
嬴陰嫚這下子遲疑的時間更久了,還不等她想出回答,他的太子兄長已經給出了答案:“有的人會覺得錯誤就應該改正,不會在乎自身的利益,但也有些人會將自己的利益看的無比重要,從而將錯就錯。”
秦始皇嬴政也柔和了眉眼,對著嬴陰嫚輕輕招手。
嬴陰嫚提起裙擺,像是一隻美麗的小蝴蝶,一頭撞進了嬴政玄黑的朝服中。
“這就是改革的難處,人心不齊,人心難測啊!”
想當初,他們大秦商君主持的變法,剛推行時也是這般艱難,不,可能比這還要艱難,他們大秦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就是因為大家都把大秦的利益看的比個人的得失要重要!
秦朝的君臣們都想到了大秦的種種變革,非常自豪,他們大秦,就是這樣人心整齊、矢誌不渝的厲害王朝!
李斯手中的毛筆有一下沒一下的點著自己的下巴,若有所思:“不過,我們可以借鑒一下,查缺補漏,看看現如今大秦的律法,還有沒有缺漏的地方!”
秦始皇嬴政靜靜的聽著,等臣子們的討論聲漸歇,道:“就按照李斯說的辦,我們先看看宋朝改革的結果吧!”
【我們都知道,慶曆新政在曆史上其實是失敗了的,那麼失敗的原因在什麼呢?】
【其實我們在講慶曆新政的背景時,就說的很清楚,首先的一個原因就是,宋仁宗趙禎的態度。】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曆史上有名的仁君和明君,他看到了北宋的種種弊端,也對西夏和契丹等國家索要歲幣的事情很惱火,所以他迫切的希望能夠改變北宋的現狀。】
【慶曆新政的實施其實非常的倉促,這種倉促不止表現在政策製定的時間短,也表現在推行的時間之短。】
【從範仲淹上書中的“推恩信”這一條就能看得出來,範仲淹雖然也對北宋的情況很著急,但是他明白事緩則圓的道理,他本人對於改革的態度,其實並沒有那麼急迫。】
【而從趙禎快速提拔範仲淹和富弼等人的行為就能看得出來,在這場改革中,宋仁宗才是最著急的那一個。】
【甚至範仲淹的這十條建議,都是在宋仁宗趙禎的多番催促下才拿出來的,可以說範仲淹是被逼出來的。】
【慶曆新政實施的情況到底如何,沒有人比歐陽修等親自動手的人更有發言權了。】
【歐陽修曾經為範仲淹作過碑銘,上麵就寫了北宋實行慶曆新政的情況。】
【這便是《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並序》。】
【在這裡麵我們先看到的是範仲淹的態度,他認為“天下久安則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
【就是說,範仲淹認為,天下和平的時間久了,政策上必然會出現問題,就算是古代的聖賢來治理國家,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這與皇帝、臣子都沒什麼關係。】
【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些不合適的政策和出現的問題,就必然需要解決,但是解決問題應該“劘以歲月而人不之為,悠久之道也”。】
【範仲淹認為改革是有必要的,但是改革不能操之過急,必須要用長久的時間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從方方麵麵考慮周全,再循序漸進的慢慢施行,才是改革的正確方法。】
【彆看範仲淹年輕的時候,看哪個政策不順眼就要上書怒批,年齡漸長了,卻更加穩重了。】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慶曆新政關乎和整個宋朝,所以範仲淹不得不的更加謹慎。】
【他明白改革一定會觸及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他需要慢慢的進行改革,以避免得到劇烈的反彈。】
【要使用一個大部分人的利益不受損並且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方法進行改革,還要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將改革政策推行出去。】
【在範仲淹的想象中,改革的第一步,應該是先把改革的方案拿出來大家討論一下,集思廣益,看看宋朝到底哪裡有問題,誰的解決方案更好。】
【第二步,則是要先把這些改革的方案讓所有的官員們都過過眼,包括了中央官員和地方官員,隻有大家都認可了改革的條陳,才能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