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台巴掌大的設備像雙透視眼。
液晶屏幕上,牆體溫度以不同顏色呈現:
正常區域泛著均勻的藍灰,而滲水點因水分蒸發吸熱,顯示出刺目的暗青色斑塊。
無需問楊靈操作方法,比智能手機的使用易懂多了。
他把張野喊來見證奇跡的瞬間,兩人從南走到北,從下爬到上,忙忙碌碌找‘寶藏’。
轉到二樓西南角時,熱像儀彈出話框,屏幕上頓時洇開一片墨色——
正是那片常年掛著水痕的清水牆,肉眼看隻是磚麵發潮,在紅外視野裡,滲水路徑卻如同蛛網般清晰,從窗框下沿斜斜蔓延至牆根。
若說以前的方式是,瞎子摸黑,遇到坑、填上;
現在則是,瞎子睜了眼,飛機上俯瞰整座山脈,地勢走向纖毫畢露。
對視一眼,張野摘下歪斜的頭盔,微微吸氣。
嗯,是涼氣。
“曹!還是現代好,哥們再不回原始森林了!”
“111,說得對。”
如果算數麻煩,那就用珠算算盤。
算盤撥了幾千年,再抬頭,居然有計算器!還接入了ai!
原本為算盤感到自豪的‘老人’頓時就變得喜歡‘偷懶’。
餘華說過,‘苦難就是苦難,不值得歌頌’。
也沒必要硬吃這苦!
“保守起見,搞幾塊下來驗證一下?”
“搞!”
義務教育的數學技巧此刻在腦中跳動:
已知敲磚初步查驗要三五天,繪製牆體病害分布圖兩天,精準糾察要一周左右......
結果儀器在手,大半天能搞定一小半。
如果有日平均收入的話,兩人少花一個星期,相當於賺了小一萬塊錢。
眾人到手金額不變,但省時間就是賺錢,沒毛病。
陸硯挑了塊受潮酥化的磚準備動手。
先取出定製的鏨子、撬棍,沿標記磚的灰縫輕輕楔入,配合橡膠錘敲擊,利用杠杆原理將磚塊逐塊剝離。
“咚咚咚,咚咚咚。”
三敲一停,每次停頓,感受鏨子傳導的鬆緊,傾聽周邊磚體是否有鬆動的細微聲響。
他年輕,卻是個從業近八年的老手。
曾在3小時內完整拆除27塊相鄰舊磚,周邊砂漿層破損率不足5!
值得一提的是,清水磚和工地上的磚是截然不同的‘物種’。
前者多為手工模製,磚體存在細微尺寸偏差;後者,現代機製磚尺寸絕對規整。
因此新磚到了以後,需手工砍鑿邊角,模擬舊磚的不規則輪廓。
間變化的同時,按照傳統‘五順一丁’的砌築工藝。
一抬眼,張野從樓下提了半袋防水砂漿上來。
“張哥?”
“不用嗎?”
“...”
誰家褲子破了個洞,用鐵皮來補?
嫌不夠顯眼嗎?
“暫時不用,謝謝。”
張野知道,清水牆的價值在於磚體本身的曆史痕跡。
就像理想青年愛人類、卻不愛生活中的某個人——具體一點的事情他便不清楚了。
例如武康大樓的清水磚牆,修複時必須定製與1920年代同批次黏土成分的磚塊,確保磚麵的橙紅色澤與細微氣孔結構一致,否則修複處會像‘補丁’般突兀。
“張哥,搞點麻刀、紙筋,要是沒有就讓蘇棠去買。”
“乾嘛?”
“教你砂漿的正確打開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