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他們越來越靠近丹陛,一個身影逐漸清晰起來——那是一個身著四爪蟒袍的年輕男子,按劍立於龍椅之側。
當看清那人腰間佩劍時,所有使臣心中同時閃過一個駭人的念頭——劍履上殿!
在大慶朝,唯有立下不世之功的臣子,才享此殊榮。
他們不約而同地打量起這個背影挺拔的年輕親王,隻見他身姿如鬆,雖未回頭,卻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氣勢。
就在這時,不知是誰低聲驚呼:
"是遼王!"
霎時間,所有使臣隻覺得耳邊嗡鳴,腦海中隻剩下一個名字在回蕩——那個年方二十就連滅兩國、威震四海的遼王賈玌!
是了,也隻有這位年輕的遼王,才配享此殊榮——劍履上殿!
眾人心中劇震。
朝鮮國王李懌望向那道身影時,眼中不禁流露出感激之色——當初清朝大舉進犯朝鮮時,正是這位年輕的遼王親率大軍馳援,短短數日之內便擊潰敵軍,迫使清軍退兵,保全了朝鮮社稷。
西遼國主阿剌木沙汗不自覺地攥緊了袖中的拳頭,心中百感交集。
若非慶朝有遼王威懾蒙古,迫使烏力罕退兵,西遼早已國破家亡。
他既慶幸有此強援,又不免為西遼的未來擔憂——有這等人物在,西遼怕是永無出頭之日。
就連最為沉穩的蒙古大汗烏力罕,此刻也是麵色鐵青。
他死死盯著那道挺拔的背影,心中湧起驚濤駭浪。
就是這個人,使得大慶皇帝一紙詔書就打斷了他吞並西遼的野心;就是這個人,年僅二十就讓他這位縱橫草原二十載的大汗不得不俯首稱臣!
"蒼天何其不公!"烏力罕在心中呐喊,"為何天朝能出此等人物?"
他仿佛已經看到,未來數十年裡,這道身影將如一座大山,死死壓在所有鄰邦的頭頂,讓他們永無翻身之日。
蒙古鐵騎再是驍勇,又如何能與這位用兵如神、武藝超群的遼王抗衡?!!
其他使臣也是各懷心思。
安南使臣想起國內那些不安分的念頭,在遼王連滅兩國的赫赫武功前,頓時消散無形;
暹羅使者回憶起商人口中傳頌的遼王北伐、東征故事;
西域小邦的使臣則想起那些被大慶強行壓在底下的蒙古諸部。
所有人的心中都升起同一個念頭:有此人在,誰敢不服?有此人在,大慶江山至少還能再穩五十年!
就在這時,那道身影緩緩轉過身來。
一張年輕得過分的麵龐映入眾人眼簾。
雖然早有耳聞遼王年僅二十,但親眼見到時,所有使臣仍感到難以接受——太年輕了,年輕得讓人心驚。
若他是個四十歲的沉穩統帥,或是三十歲的中年武將,眾人或許還能接受。
可偏偏是二十歲......二十歲就能劍履上殿,二十歲就能威震四海!
賈玌的目光淡淡掃過殿內,那雙眸子沉靜如水,卻讓這些見慣風浪的君主們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朝鮮國王李懌第一個錯開視線,西遼國主阿剌木沙汗下意識地低下頭,就連蒙古大汗烏力罕也移開了目光。
南洋小國的使臣們更是噤若寒蟬。
巴朗圭偷偷擦了擦額角的汗,塔吉克和阿卜杜拉交換了一個驚恐的眼神——如此氣魄,他們終於明白為何倭國會如此輕易地被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