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落下,文武百官齊刷刷轉身麵向使臣隊列,千百道目光如利劍般射向尚未有反應的諸國使臣。
文官以李青鬆為首,武將以賈玌為首,滿朝朱紫齊聲大喝:
"誰有異議?!"
喝聲浪如驚濤拍岸,震得殿瓦簌簌作響。
各國使臣被這突如其來的威勢震懾,不少人麵色發白,下意識地後退半步。
喝聲浪如驚濤拍岸,震得殿瓦簌簌作響。各國使臣被這突如其來的威勢震懾,不少人麵色發白,下意識地後退半步。
滿殿喝聲如雷霆貫耳,震得梁柱間塵埃簌簌而落。
七十二根巨柱投下的陰影裡,萬國使臣僵立當場。
無數道目光在禦座與遼王之間來回遊移,喉結滾動的聲音在寂靜中格外清晰。
這哪是共商國事,分明是刀架頸上的逼宮!
而且逼的......還是“萬國”的宮!!
連法典細則都未示人就要諸國畫押、不得有異......天朝行事竟曆次霸道如斯!
西遼國主阿剌木沙汗的狼裘微微發顫。
他瞥見蒙古大汗烏力罕腮幫咬得凸起,顯然也憋著口惡氣。
可誰又敢開口?
丹陛兩側武官按刀的手青筋暴起,遼王腰間那柄劍還沾著倭寇的血。
安南使臣阮文紹冷汗浸透後襟。
他想起臨行前國主的密囑:"若天朝強壓,暫避鋒芒。"可這鋒芒避得太過屈辱——那法典裡若寫上歲貢翻倍、駐軍權、削藩令......
"咳。"
一聲輕咳打破死寂。朝鮮國王李懌忽然整冠出列,步態穩得仿佛方才的事情從未發生。
他行至丹墀正中,先向禦座深深一揖:
"陛下聖心燭照萬裡!定藩國法典實乃萬世仁政!小邦得沐王化,歡喜尚且不及,豈有異議?"
他稍作停頓,目光掃過殿內諸國使臣,語氣轉為沉痛與感激交織:
"陛下,諸位使臣!想我朝鮮,三年前遭建州巨患,社稷幾傾,宗廟幾覆。逆賊鐵蹄踏破義州,烽火燃及漢江,舉國惶惶,幾無寧日!”
“幸賴天朝大皇帝陛下仁德庇佑,念及藩邦忠義,不忍坐視。”
“遣天兵,發王師,渡江馳援,血戰千裡!終驅虎狼於國門之外,複我山河,安我黎庶!此恩此德,朝鮮舉國上下,銘感五內,永世不忘!”
言至動情處,。朝鮮國王李懌撩袍鄭重跪拜,額頭輕觸金磚:
"今日陛下欲定萬世之法,永絕兵戈之禍。此乃聖天子為天下蒼生計之仁心!朝鮮身受皇恩,深知陛下之誌非為苛責,實為保全!若能得陛下定此章程,令諸藩各守其土,各安其民,永享太平,實乃萬民之幸,天下之福!"
他伏身時朝身後使臣遞去警告的一瞥,聲音複又高昂堅定:
"故而,朝鮮願首倡諸藩——謹遵聖諭,永奉天朝法度!"
朝鮮國王李懌這番聲情並茂、感恩戴德的話語,瞬間在奉天殿內激起層層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