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最桀驁不馴的蒙古大汗都已低頭,自此之後,這《大慶會典·藩國篇》便是諸藩共遵的鐵律,陛下囊括四海、訂立萬世之法的雄心,終得實現!
幾位須發皆白的老臣更是激動得手指微顫,他們親眼見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開端。
就連按劍立於丹陛之側的賈玌,按在劍格上的拇指也微微一頓,不易察覺地輕輕頜首。
禦座之上,慶帝俯視著腳下徹底臣服的萬邦使臣,目光緩緩掃過殿內難以自持的群臣,臉上那暢快的笑容終於徹底綻放。
“好!”慶帝的聲音帶著不容錯辨的滿意,響徹大殿,“既諸卿皆無異議——宣《大慶會典·藩國篇》!”
侍立禦階之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夏守忠立即應聲而出。
他上前一步,麵向丹陛之下:
“陛下有旨——宣《大慶會典·藩國篇》!”
早已候在殿側的兩名官員立即躬身,合力捧起一卷覆著明黃綬帶的巨大卷軸,步履沉穩地走向殿中預設的宣詔台。
一名內閣學士手捧覆蓋明黃錦緞的典冊莊嚴上前,在兩名侍書的協助下徐徐展開。
鴻臚寺官員高聲宣唱:
"其一,定朝貢之製:朝鮮一年一貢,安南、琉球三年一貢,西域諸邦五年一貢,草原......。使團規模依例而定,不得逾製。"
"其二,明冊封之禮:各藩國君嗣位,須得天子敕封印信,方為正統!"
"其三,通互市之利:開放廣州、泉州、寧波、宣府等口岸,各邦可按製互市,免征商稅三年。"
"其四,申疆界之約:各藩國疆界以天朝勘定為據,不得私自攻伐,所有糾紛由天朝仲裁。"
“......”
隨著鴻臚寺官員的高聲宣唱,《大慶會典·藩國篇》的具體條款被一條條清晰地宣讀出來。丹墀下的萬國使臣們凝神聆聽,起初緊繃的神色隨著條款的逐一公布,竟逐漸緩和下來,甚至不少人的眼中開始閃爍出難以置信的欣喜光芒。
這法典……竟與他們預想中的苛刻壓榨截然不同!
條款固然明確了大慶天朝至高無上的宗主地位,規定了朝貢、冊封等禮儀製度,維護了天朝的權威與體麵。
但與此同時,條款中也實實在在地考慮到了各藩國的利益:
明晰的互市規則、免征商稅的優惠、天朝仲裁糾紛的承諾、以及對各國疆界和繼承權的承認與保障......這並非單向的索取,而是一套旨在構建長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秩序體係!
特彆是對於那些實力較弱的小國藩邦而言,這套法典無異於一道護身符。
他們無需再終日擔憂被周邊強鄰吞並,天朝的威望和武力將成為他們安全的保障;他們獲得了與大國平等貿易的機會,商稅減免更是看得見的實惠。
原以為將是屈辱的城下之盟,沒想到竟是意外之喜!
巨大的反差讓許多小國使者激動得難以自持。
當最後一條款宣讀完畢,短暫的寂靜之後,一位來自南洋小邦蘇祿的老使者最先忍不住,他踉蹌著撲出隊列,朝著禦座方向五體投地,聲音更是因為激動而顫抖嘶啞:
“陛下!陛下仁德啊!體恤我等遠藩小邦生存維艱!此法典非是枷鎖,實乃恩賞!小邦……小邦叩謝天恩!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這一帶頭,仿佛點燃了導火索。
其他小國使臣也紛紛激動地跪倒在地,感激涕零之聲此起彼伏:
“蒼天有眼!天子聖明!”
“陛下非止中原之主,實乃萬邦之父!”
“我等永世銘記陛下恩德,誓死恪守法典!”
“大慶皇帝陛下萬壽無疆!”
一時間,奉天殿內充滿了各種腔調的、對慶帝仁德的歌頌與感恩。
許多使臣是真心感佩,這位天朝皇帝並非隻知用武力威懾,更有懷柔遠人的胸襟與智慧。
在這之中,烏力罕猛地瞪圓了眼睛,難以置信地望向禦座上的皇帝。
他原以為那法典必是榨取藩邦的苛條,此刻親耳所聞卻竟是天差地彆的仁政!
“如此胸懷......”
這一刻,烏力罕忽然明白,為何像賈玌那般人物會死心塌地追隨——眼前這位皇帝的心胸格局,確實配得上“天下共主”之名。
烏力罕深吸一口氣,終於心服口服,重重一捶胸膛:“陛下胸懷,我烏力罕......服了!”
萬邦使臣的狂喜與高呼,如潮水般湧向丹陛,將這場大朝會推向了真正的高潮。
禦座之上的慶帝,坦然接受著這四海歸心的歡呼,臉上的笑容愈發深邃,最終——
“哈哈哈哈哈——!”
......
史官秉筆立於柱側,神色震動,目睹萬邦稽首、四夷賓服之盛況,振腕疾書曰:
“大慶至治十五年臘月三十,帝禦奉天殿受朝賀。”
“朝鮮、西遼、蒙古、安南等三十六藩國君臣俯首稱臣,共遵《大慶會典·藩國篇》。”
“諸藩感念天恩,涕零高呼‘萬歲’,聲震殿瓦。帝欣然受之,天威浩蕩,四海歸心。自此,萬世法立,華夷秩序一新,誠自古未有之盛事也!”
筆鋒蒼勁,墨跡淋漓,儘錄此開太平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