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杉之心”的議事塵埃落定,長老們帶著各自沉甸甸的職責匆匆離去。淩淵獨自在祭壇旁佇立片刻,目光掃過沉睡的隼王與守護的墨甲獸,最終投向聚居地的方向。冬儲的緊迫感,如同北方吹來的第一縷寒息,無聲地催促著。灰須長老的商路大計是長遠之策,但眼前,部族的口袋需要實實在在地裝滿。
他步履沉穩地穿過林間,回到主洞區域。東側那個向陽的小山洞已煥然一新,淩岩的清理效率極高。阿璃正和兩名鹿族少女將最後幾張厚實柔軟的雪熊皮褥子鋪進洞內。淩玥清脆的聲音從裡麵傳來,帶著對新家的雀躍。
“阿璃”淩淵喚道。
阿璃聞聲回頭,臉上帶著對新居布置的滿意,但眼底深處仍有一絲對寒冬的隱憂:“淵,議事定了,冬儲”
“大局已定,細節需力行”淩淵言簡意賅,目光掠過煥然的小洞,隨即落在阿璃身上,“新鮮的菌子難存,曬乾方是長久之計。但徒手采摘,效率低下,易損鮮物。”他抬手指向部族後方山坡上那片在秋陽下青翠挺拔、節節分明的竹林——“節節林”。“走,帶上幾個手巧的,隨我上山。今日教你用這‘節節樹’做些家什,再采那山珍。”
阿璃眼中瞬間燃起希望的光:“編織器物,像灰須長老那些寶貝藤筐”
“原理相通,節節樹皮韌中空,更易得,正適初學”淩淵點頭,對旁邊一位路過的兔族青年吩咐:“淩草,喚鹿婆婆處的鬆果、鞣皮的巧手嬸,再找兩個手穩的學徒,帶上最鋒利的石刃和火種,到節節林邊彙合。”
“遵命,族長”淩草敏捷地竄入林間。
不多時,在通往“節節林”的山坡小徑旁,阿璃帶著鬆果(鬆鼠族,眼疾手快)、巧手嬸(浣熊族,爪指靈活無比)、以及兩名鹿族學徒聚集。她們好奇地望著淩淵,不知族長要如何處置這些平日裡做支撐或當柴燒的竹子。
淩淵走到一株碗口粗、青翠欲滴的節節樹前。他沒有動用任何超凡之力,而是從腰間解下一柄厚重的黑曜石手斧。他凝神屏息,看準竹身天然的紋理走向,將石斧鋒利的刃口卡在竹節上方寸許。
“看仔細,取‘篾’之始,在於順紋破勢。”他沉聲道,手臂肌肉賁張,力量精準爆發。
“篤,哢嚓——”
石斧並非砍,而是帶著一股巧勁楔入竹身,順著纖維紋理縱向劈開一道裂口,緊接著,他利用這道裂口,用石斧刃背作為撬棍,配合沉穩的力道和角度調整,“劈啪,劈啪”幾聲脆響,堅韌的竹竿竟被均勻地破成四片長條,露出了光滑的內壁。
“哇”鬆果捂著小嘴驚呼,蓬鬆尾巴興奮地擺動。巧手嬸渾濁的老眼精光爆射,緊緊盯著那青翠的原料。
“此乃‘篾條’雛形”淩淵拿起一片,入手微涼,堅韌富有彈性。“取篾需順紋,厚薄力求均勻。”他將幾片初坯遞給巧手嬸和學徒,“用燧石刮片,小心刮去外層硬皮和毛刺,保留韌芯,處理得更柔韌些。若有不易彎折處,可於炭火上略烘,趁熱定型”他指了指帶來的火種。
巧手嬸如獲至寶,立刻帶著學徒忙碌起來。燧石片刮擦竹篾的“沙沙”聲響起,偶爾夾雜著篾條在炭火上方短暫烘烤發出的輕微“滋滋”聲和淡淡的青煙,空氣中彌漫開一股竹材特有的焦香。
淩淵則拿起幾根初步處理好的篾條,動作快而沉穩。隻見他手指翻飛,篾條如同被馴服的青蛇,縱橫交錯,穿插壓挑。他的動作帶著一種源自生活智慧的韻律。
“此為‘起底’,”他邊做邊講解,聲音不高卻清晰入耳,“取數根長篾作‘經’,需固定其位。再用短篾作‘緯’,挑一壓一,交錯往複,根基乃成。”篾條在他指間服帖地壓下、挑起,一個緊密平整的圓形底部雛形迅速在他掌心顯現。
阿璃等人看得目不轉睛。劈砍、刮削、烘烤、編織。
“底部穩,方可‘立身’。將經篾向上彎折,”淩淵將底部的長篾條小心地豎起,這需要篾條本身足夠的柔韌性,也考驗著手勁的巧力,“用新篾沿圈纏繞勒緊,此為‘打箍’。”他手指有力而穩定地纏繞、勒緊,篾條間的結合處被壓得嚴絲合縫,發出輕微的“吱呀”聲。“高度漸起,便需‘編幫’。技法同起底,挑壓之間,需注意收束,使其口沿漸收,器物方能立得穩,裝得多。”
他的動作行雲流水,原始的工具和材料在他手中煥發出驚人的效用。線條跳躍、交織、勒緊。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一個口圓底平、結構緊密結實的背簍便已成型,青翠的篾條紋理清晰,散發著草木清香和淡淡的煙火氣。
“成了,族長”鬆果忍不住雀躍。巧手嬸看著那背簍,眼中充滿了歎服和強烈的學習欲望。
阿璃拿起背簍,入手比想象中輕盈,卻異常牢固。篾條編織緊密,間隙均勻。“淵,這就是‘背簍’,背上它,雙手就騰出來了”她試著背上肩,大小剛好,堅韌的篾條貼合後背,毫不累贅。
“正是”淩淵眼中帶著肯定,“此物可背可提,容量大,通風透氣,采菌摘果、拾取塊莖,最適合用。”他又拿起細軟些的篾條,手指翻飛。“編‘籃’亦是此理,更淺,提手處需用多股篾條絞纏加固。”很快,一個精巧的提手籃子成型,提手粗壯結實。
“還有這‘曬匾’,”淩淵指著地上一個用寬厚篾片快速編成的淺口大平盤,“晾曬菌子、漿果,攤開受風,事半功倍。”
看著眼前這些由最原始工藝製成的實用器物,阿璃連日來的憂慮被巨大的驚喜和踏實感取代。“淵,有了這些,采菌曬菌,我們定能多存下許多,這節節樹的學問,真是部族的及時雨”
“光看不練不成”淩淵將工具和篾條分給眾人,“巧手嬸,你經驗老道,指點篾條處理與烘烤火候。鬆果,你手巧,試試編個小籃。阿璃,你跟我學編背簍,這是最需用的。其他人,仔細看,從簡單的平底曬匾練起。”
山坡竹林邊,頓時充滿了專注的勞作氣息。石刃劈砍竹節的“篤篤”聲,燧石刮片的“沙沙”聲,篾條在炭火上烘烤的輕微“滋滋”聲,以及編織時篾條摩擦、勒緊的“吱呀”聲交織在一起。起初是生澀和歪扭,篾條崩斷或散架時有發生,但在淩淵精準的示範和巧手嬸的經驗指導下,進步肉眼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