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是第一次登上“J121”船。
當他帶著采訪任務從“海豚”號直升機上下來的時候,副總指揮趙留輝已經在飛行平台上親自等候。
“趙指揮您好,我叫趙陽,是南極科學考察隊新聞班的隊員,現在任職於新華通訊社。”
看到如此“大官”專門來迎接自己這個“小卒”,趙陽那是受寵若驚。
他對“J121”船上的主要領導有過了解,知道眼前這位英姿勃發的趙指揮之前擔任過潛艇艇長,是真正在大海裡乘風破浪的英雄。
“哈哈,你就是郭坤說想要來‘J121’船做個采訪的年輕人吧?沒想到我們還是本家,今天就安排王參謀帶你參觀,有什麼問題儘管問,他肯定知無不言。”
趙留輝完全沒有上位者的架子,親切地拍著趙陽的肩膀,隨後便指了指身後一位年輕軍官介紹道。
趙陽哪敢怠慢,上前一步與那位王參謀握了手,幾人緩步從甲板下來,正式進入了這艘海軍現役軍艦的內部。
“趙指揮,能給我講講當初剛接到南極任務的時候您是什麼心情嗎?”
趙陽這次趁著隊伍停泊修整跑到“J121”船上來,就是為了給一篇專門講述海軍對南極科考隊支持的報道搜集素材。
原本還愁著有些問題可能找不到關鍵人,沒想到直接就遇見此次艦船編隊的副總指揮。
如此良機他自然不願放過,同時也清楚趙留輝工作繁忙不可能一直陪著,所以趁著走路的功夫,腦子裡“唰”的一下就羅列出好幾個問題。
“說實話,心裡肯定是多少有些忐忑的,不光是我,陳總指揮也是一樣的,畢竟這可以算作我們中國海軍第一次真正意義的遠航,不僅航程遠,還要開辟從未嘗試過的新航線,風險很高,不確定的因素太多。”
“記得出發前劉華清司令員還專門召見了我和陳總指揮,他給我們下達了明確的任務要求,就是‘順利地開出去,安全地返回來’,聽起來是不是沒那麼困難?但其實要做到很不容易,航程太複雜,誰心裡都沒底。”
趙留輝的話格外坦誠,甚至有些直白,讓本已經準備好聽寫熱血道理的趙陽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下筆。
“但是出發了以後我又覺得一定能完成這項任務,自信是哪裡來的呢?就是‘J121’船和179號直升機組的308名海軍官兵帶來的。”
“我們這些官兵啊,早就做好了足夠的思想準備,他們深知南極考察是一項極其危險的任務,隨時都有可能為此犧牲,但為了填補祖國科學考察的空白,他們都將生命置之度外。”
興許是某些話觸動了心弦,趙留輝的語調變得低沉而堅定,他眼神中有些光芒在閃動,分明是在為自己的這些兵而驕傲。
“是啊,趙記者,你可能不敢相信,在接受任務以後,‘J121’船上就準備了裹屍袋;有人給家裡寄去自己的照片;還有人悄悄寫好了遺書。”
“我們這有一位年輕軍官,他的父親也是海軍艦隊的指揮員,出發前老爺子不幸因病去世了,在彌留之際,這位戎馬倥傯的紅軍老戰士特彆囑咐自己的兒子,說:‘到南極去是他多年的願望,可惜去不成了,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帶到南極,撒在南大洋。’”
一旁王參謀的補充讓趙陽大為震驚,與“J121”船不同,“向陽紅10”號船上的隊員們大多是專業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醫生護士和記者。
所有人雖然都做好了麵對困難的準備,但並沒有多少會將這趟南極科學考察之旅與生命危機畫上等號。
而這些海軍官兵們並不是這樣想的。
早在上船的時候,他們已經準備好了衝鋒在最危險、最重要、最容易犧牲的第一線,隨時都能夠為了保護科學家、保護技術人員、保護建設成果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軍人,這就是中國海軍。
送彆了還有其他工作要處理的趙劉輝,王參謀接過了帶領趙陽繼續深入了解“J121”船上故事的任務。
他的年紀並不大,最多也就三十五六,但那股子沉穩和堅韌的氣勢,甚至讓趙陽懷疑他是不是曾經上過真正的戰場。
“你不是部隊裡的,用不著這麼拘謹,叫我王哥就行。”
王參謀看出了趙陽的緊張,在大致介紹完船上的主要設施和功能後,便將他帶到了餐廳,倒上一杯冰涼的茶水,示意可以開始采訪。
“好的,王……哥,那我就不客氣了,想問一下從上海出發到現在,‘J121’船有沒有遇到過讓你特彆記憶猶新的感人事跡,或者是遭遇的險情?”
趙陽的問題很有針對性,王參謀稍加思考便有了答案。
“你看外麵的大海,風平浪靜的,但其實就在抵達赤道海域的五天前,‘J121’船遭遇了一個巨大危機,哪怕到現在為止,警報依然沒有解除。”
王參謀的話瞬間就引起了趙陽的好奇心,鋼筆在他的手中劃動,筆記本上立馬就出現了一個新的標題——《無法解除的危機》。
原來在11月25日的時候,全速行進中的“J121”船主機艙裡突然傳出一聲巨響,右主機第一缸活塞冷卻管支架發生了斷裂,冷卻水從破口噴射而出,根本就止不住。
主機班長高州迅速衝上去拉起製動閥,關停了高速轉動的主機,又冒著70攝氏度的高溫鑽進曲軸箱,從滑油裡撈出水拉管和支架,這才避免了更加恐怖的連鎖反應。
隨後“J121”船指揮組成員聞訊而來,身經百戰的老海軍們都被眼前的景象嚇得倒吸一口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