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我是長城,我是長城……聽到請回答……”
由於“向陽紅10”號船載著南大洋考察隊離開,為了保障長城站的對外聯絡需求,通訊班的八名隊員奮戰了兩個晝夜,架設好了12米高的雙極天線和饋線,又安裝了發射機、接收機等設備。
在這頂作為臨時通訊機房的24平米棉帳篷裡,長城站與北京的第一次短波通訊正式開通。
“長城,長城,我是北京,我是北京,聽到了!聽到了!”
接收機裡清晰地傳出了回應,那是北京國家海洋局通訊站值班報務員的聲音。
“通了!通了!和北京通了!”
爆發出的歡呼聲能把帳篷掀上天,有了這條從南極喬治王島直通北京的短波通訊線路,考察隊的隊員們終於真切感受到了和家的紐帶沒有斷,自己並非孤軍奮戰。
但比起發電站和通訊機房的建設,長城站兩棟主體房屋的建設才是個大工程。
高架式、鋼框架的組裝房屋,從澆灌混凝土地基、安裝鋼結構框架、組裝牆板再到室內裝修總共有二十多道工序,僅牆板就有五百多塊,螺栓更是達到了恐怖的一萬五千個。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此複雜的建築要在南極矗立起來,牢固的地基是關鍵中的關鍵。
兩棟主體房屋的地基共54個,每個地基坑有一米見方,光是挖坑這一步就給考察隊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因為平均一米以下就都是永久凍土層,還有礫石、岩石的構造,普通施工方法根本挖不動,隻能鐵鍬、羊鎬、鋼釺、風鑽和機械輪番上陣。
考察隊隊員和“J121”船支援來的三支海軍官兵突擊小隊全員上陣,一組人累了就由另一組人馬上頂替,往往在不足一平方公裡的戰場上就有幾十號人在同時作業。
如此高密度的“排班”,已經分不清誰是司長、處長、專家、教授、研究員、工程師、記者……
大家反正都是揮汗如雨,掄起工具就是衝著堅硬如鐵的凍土層一頓“輸出”,很多隊員的手掌都磨出了水泡,破了之後血肉模糊,疼痛更是鑽心刺骨。
但就算這樣還是沒人願意主動退下一線去治療,最後還是馬舒舒發了狠,帶著醫療班的幾個護士就蹲在工地上,看到有人齜牙咧嘴地就衝上去檢查,這才“揪出”好幾個受傷的隊員。
除了地基坑以外,模板的製作和安裝也是一大難點,因為一米見方的模板頂部要安裝地基螺栓,高五米、重一噸的鋼結構框架全靠它來連接。
如果模板不夠方正、地基螺栓的位置和尺寸不準確,鋼框架就安不上去,就算強行裝上了,也不是一條直線,在南極的惡劣環境中很容易發生事故。
考察隊這次隻帶了一位木工,艱巨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他的身上。
“老薛,小心點,你腰還沒好利索,有啥要幫忙的就喊啊。”
趙陽所在的新聞班也被編入了挖掘地基坑的小隊,一鏟子下去好不容易攻克了一塊凍土,抬頭咕咚咕咚灌了幾口水,便看到木工老薛一手扶著腰,一手還拿著沉重的模板。
“放心吧,小趙,我昨天剛到‘J121’船上去做過理療,已經好多了。”
老薛的腰是在上海裝船的時候就傷了,後來通過治療基本好轉,但到了南極後又複發了,所以定期要通過理療的方式來緩解。
趙陽可沒那容易相信老薛的解釋,他分明就看到對方的額頭已經冒出了豆大的汗珠,這可是在南極,氣溫低到潑水成冰,如果不是因為劇痛哪有人會冒汗。
沒有選擇當場“戳穿”,趙陽趁著換班的功夫去找到了馬舒舒,隻是略微描述,幾分鐘後就看到“女子護士隊”就強行“押送”著老薛進了醫療帳篷。
隨著幾聲鬼哭狼嚎傳出,趙陽總算鬆了口氣,像老薛這樣抱著“輕傷不下火線”想法的隊員還有很多很多,大家心裡都憋著一股勁,想要讓長城站的建設快一點,再快一點。
但困難真是一個接著一個,好不容易才打好地基坑和安裝好模板,澆灌混凝土的工序又出了大問題。
“隊長,你看,這坑裡全是水,至少有半米那麼深,根本就沒辦法澆灌水泥進去。”
一名隊員正在向郭坤彙報,趙陽湊過去一看,發現一米見方的地基坑下麵已經被水淹沒,這些來源於冰雪融化滲透的積水無孔不入,哪怕用抽水機抽乾,等不到快速澆灌的混凝土凝固,水就又冒出來了。
“這可如何是好啊?澆灌不了水泥地基就打不好,整個長城站的主體建築更不可能立起來。”
作為“外行人”的趙陽自然焦急萬分,但郭坤倒是氣定神閒,他沿著地基坑稍微觀察了一番,很快就提出了新的方案。
“在下方旁邊另挖一個小坑,把地基坑裡的水引到外坑來,然後大家就不停地從外坑舀水,直至混凝土完全凝固。”
新方案雖然簡單,卻十分有效,澆灌好的樣品混凝土地基經過檢測,強度完全符合要求,這讓奮戰在工地上的隊員們都鬆了一口氣。
但如果隻是這種程度就能在南極建起一座科學考察站,那也不會有那麼多國家被卡在《南極條約》的協商國行列之外了。
工地上歡呼雀躍的氣氛還沒持續多久,準備按照樣品批量複製施工的隊員們就遇到了新難題。
考察隊配備的混凝體攪拌機規格太小,在極寒溫度下還一直出現停機的現象,原本幾分鐘就能完成的攪拌任務,愣是花了三倍的時間在修理機器上。
“草,什麼玩意,這哪個廠製造的攪拌機,肯定偷工減料了,回去我得投訴他們。”
一位隊員被又趴窩的攪拌機搞得火冒三丈,直接把機器往地上一扔,然後上手用人力開始攪拌混凝土。
“行了,這人家工廠也沒想過我們會在南極用他們的產品啊,乾脆就都手工攪拌吧,反正咬咬牙也就完工了。”
另一名隊員也放棄了機器攪拌的思路,他肩上扛著一包水泥,撕開口子將其倒在地上,按比例加水後就開始揮動鐵鏟。
大家夥一看有人帶了頭,個個都轉變了工作方式,但誰都沒想到,這看似簡單至極的水泥攪拌,卻足足花掉了他們三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