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三個月眨眼即逝。
大明王朝也進入了洪武十九年。
近些年,大明可謂日新月異,對外先後剪除了雲南元梁王與遼東納哈出,並且還征服了倭國,扶持李成桂取高麗而代之,大明也正式進入了疆域拓張與內外穩固的新階段。
北境威脅漸消,海東秩序初定,朝鮮稱臣,倭國臣服,周邊已無敢輕易挑釁之勢力,朝廷得以騰出手來整頓內政、興修水利、勸課農桑,更能將精力投向海疆開拓與遠洋貿易,帝國的影響力正沿著海陸兩路向更遠的地方輻射。
此刻禦書房內,一眾軍機大臣齊聚,大將軍徐達、大都督李文忠、水師都督湯和、六部尚書等。
老朱坐在龍椅上麵,太子標則坐在一旁。
擺在眾人麵前的,則是一副巨大的堪輿圖,囊括了東亞、西亞與中亞。
“今日議事有三項國策。”
太子標開口奠定會議主題,群臣頓時神色肅穆。
“其一,錦衣衛奉命調查中亞局勢,偽裝成商隊前往帖木兒帝國探查,事實證明這個西方鄰國並非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此刻其國主帖木兒已平定中亞群雄,正挾戰勝花剌子模、征服波斯的餘威強勢崛起,其鐵騎踏遍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都城撒馬爾罕已成中亞樞紐,各國使節往來不絕。他一邊整飭軍備,一邊籠絡西域部族,南可窺印度,西能逼奧斯曼,擴張之勢銳不可當,絕非偏安一隅的弱國,而是足以與大明分庭抗禮的潛在勁敵。”
“此外,在帖木兒帝國以西的西亞,還有一個突厥後裔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正強勢崛起。此刻奧斯曼已攻占巴爾乾半島大片土地,兵鋒直指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此前更在科索沃戰役中重創歐洲聯軍,拜占庭帝國被壓縮在孤城周邊,險些滅國。其憑借強悍的陸軍與新興的海軍,掌控著黑海至地中海的商路,擴張勢頭迅猛,正成為歐亞交彙處不可小覷的霸權力量。”
太子標話音落下,整個禦書房內頓時陷入了死寂。
文武眾臣全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曾經他們以為大明就是這天地中心,四夷皆為蠻夷,不足為懼,可朱高熾用蒙古西征軍橫掃歐亞的史實告訴他們,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遠方亦有強國,甚至能掀起席卷大陸的風暴。
此刻再次直麵帖木兒帝國、奧斯曼等國強勢崛起的鐵一般的事實,那些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國觀念被狠狠衝擊,不少人仍舊覺得震驚與夢幻,仿佛眼前的堪輿圖與說辭,都超出了他們對天下格局的認知。
頓了頓,太子標再次補充道:“遠的不談,單論帖木兒帝國與奧斯曼帝國,這兩國與我大明相比,疆域、國力、軍事、經濟等各方麵,都不輸我大明,甚至某些方麵還猶有過之。”
“帖木兒帝國橫跨中亞、南亞,疆域遼闊堪比大明,其騎兵精銳久經戰陣,衝擊力冠絕歐亞;奧斯曼帝國掌控歐亞商路咽喉,火器運用已具規模,軍事擴張勢頭更盛於當下大明。經濟上,帖木兒壟斷陸上絲路貿易,奧斯曼則借地中海航運積累巨富,皆有與大明抗衡的底氣。這般實力,絕非尋常邊夷可比。”
此話一出,氣氛更加凝重了幾分。
徐達皺著眉頭開口道:“奧斯曼帝國不用考慮,遠在小亞細亞,與大明相隔數萬裡,中間隔著無數國度與山川,斷無東進之理;即便是帖木兒帝國,距離我大明也是萬裡之遙,且這中間還夾著一個東察合台汗國,作為天然屏障阻隔其東擴之路,他們絕不可能輕易越過這片廣袤的中亞腹地向東發起進攻。”
“眼下看來,這些遠國的威脅尚在天邊,似乎無需過分憂慮。”
徐達可是大明第一名將,以他的戰略眼光當然不難看出,大明其實根本不必擔心這兩個中西亞的霸主帝國。
最簡單的道理,就算帖木兒儘起大軍東征大明,長達萬裡的征程,要穿越戈壁、沙漠、雪山,光是糧食輜重的輸送就足夠讓人絕望——沿途無城郭可補給,無水源可依托,大軍未到,糧草已竭,不等抵達大明邊境,便會因饑寒疲憊而自行潰散。
東察合台汗國更非易與之輩,怎會容其輕易借道?這般遠途征伐,無異於自取滅亡。
眾人聽後紛紛頷首,道理就擺在麵前。
可正當這個時候,一道刺耳的聲音響起。
“陸路不行,那水師呢?”
此話一出,全場嘩然。
眾人下意識地看去,隻見朱高熾已經站在了堪輿圖麵前。
“比如奧斯曼帝國的水師,掌控著黑海至地中海的商路,擴張勢頭迅猛,其艦隊規模與航海技術已臻成熟。一旦他們選擇東進,借海船之利,順印度洋季風之便,經紅海、阿拉伯海、南洋諸島,不出一年就能抵達我大明海疆!”
“載著兵士糧草直抵沿海要地,既省去陸行的艱難,又能繞開內陸諸國屏障,出其不意直搗江浙、閩廣等富庶之地,屆時大明海疆水師尚未成氣候,沿海衛所疏於遠洋防禦,當如何攔截?如何固守?這絕非危言聳聽,海路之險,遠勝陸路之阻。”
聽到這話,眾人都是臉色大變,就連徐達與李文忠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陸路走不通,敵軍從海上殺來!
那萬裡之遙便不再是天險,反倒成了隱蔽行蹤的屏障,到時候大明沿海衛所猝不及防,富庶州縣遭其劫掠,水師若無力抗衡,海路便成了敞開門戶,真有可能會被打個措手不及。
彆忘了,因為《馬可波羅遊記》,西方人對東方的富庶早已垂涎三尺,那份覬覦藏在每一頁文字裡,隻要他們的船隊夠強,遲早會有那麼一天,帶著貪婪的刀槍破浪而來。
眼見火候差不多了,老朱這才開了口。
“所以第一項國策,那便是擴充水師!”
“水師都督府傾力打造北洋水師與東海水師,暫且以此為主!北洋水師扼守渤海、黃海,衛護北疆與遼東;東海水師鎮守東海、台海,兼顧倭國與朝鮮沿海,形成犄角之勢。”
“六部百司全力配合,戶部需優先調撥糧草、銀兩,工部要趕造戰船、修繕軍港,兵部得遴選精壯兵員、配齊甲胄器械,吏部則要選拔熟悉海事的官員充實水師幕僚——凡水師所需,務必從速從優,不得推諉延誤。”
眾人聽後議論紛紛,或低聲探討水師建製,或盤算糧草軍備調度,卻沒人提出反對意見。
畢竟來自西方的威脅已說得透徹,海路之險遠超陸路,擴充水師、向水師傾斜資源既是應對遠患的必然之策,也是護持海疆的當務之急,此刻再猶豫拖延,便是置大明安危於不顧,任誰也不敢擔這份乾係。
因此第一項國策全票通過。
水師都督湯和嘴角都快咧到臉後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