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萬歲!”
“太孫殿下威武!”
“胖殿下威武!”
“李將軍威武!”
呼喊聲如同決堤的洪水,從街道兩側轟然爆發,緊接著便連成一片,層層疊疊,綿綿不絕。
百姓們揮舞著手臂,有的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將手中的草帽、帕子拋向空中。
屋頂上的人也跟著呐喊,聲音被風卷著,飄向更遠的街巷,引得更多聞訊趕來的人朝著這邊湧來。
孩童們騎在父親肩頭,扯著嗓子跟著喊,聲音稚嫩卻格外響亮;老者們捋著胡須,顫巍巍地跟著點頭,嘴裡喃喃著“好啊,好啊”;年輕的漢子們則拍著胸脯,喊得麵紅耳赤,仿佛自己也親曆了那場踏平北元王庭的血戰。
這股聲浪太過洶湧,連朱高熾座下的烏騅馬都被驚得打了個響鼻,他輕輕勒住韁繩,看著眼前這片沸騰的人海,聽著這震徹雲霄的歡呼,隻覺得渾身的血液都在燃燒。
這呼喊裡,有百姓對安寧的渴望,有對王師的信賴,更有對大明盛世的期盼。
隊伍繼續前行,歡呼聲也如影隨形,一路從城門蔓延向皇城方向,炸響在京城的每一個角落。
連宮牆內的禁衛,似乎都能聽到這股洶湧的聲浪,臉上露出與有榮焉的神色——這,便是大明的民心,是比任何鎧甲都堅固的屏障。
然而,當羽林衛的騎軍行過,緊隨其後的那一排排被繩索串聯、衣衫襤褸的蒙古俘虜出現在百姓視野中時,方才還沸騰的熱情驟然凝固,旋即化作滔天的憤怒。
人群中的歡呼聲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壓抑的低吼聲,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悶雷。
一道道目光從四麵八方射來,淬著刻骨的仇恨,像是要將這些俘虜生吞活剝——那裡麵有失去兒子的老嫗,有被掠走妻女的漢子,有家園遭毀的流民,每一雙眼睛裡都燃燒著積壓了數十年的怒火。
“狗韃子!”不知是誰先喊出了這三個字,如同點燃了火藥桶。
頃刻間,各種汙穢之物如暴雨般從人群中潑灑而出:爛菜葉、臭雞蛋、汙泥塊、碎石子,密密麻麻地朝著俘虜們砸去。
有的俘虜躲閃不及,被臭雞蛋糊了滿臉,黃色的蛋液順著臉頰流下,混著汙泥,狼狽不堪;有的被石塊砸中,痛得悶哼出聲,卻被身後的明軍士兵用刀柄狠狠一戳,隻能佝僂著身子繼續前行。
百姓們的怒罵聲此起彼伏,尖利而怨毒:“殺我爹娘的凶手!”、“還我家園!”、“當年你們燒殺搶掠,也有今天!”
孩童們被大人抱在懷裡,雖不懂仇恨的深意,卻也學著大人的模樣,將手中的泥塊用力擲出,稚嫩的聲音裡透著模仿來的憤怒。
這般情景,沿街的錦衣衛與士兵們皆視而不見,沒有人上前阻攔。
甚至,這場獻俘儀式的流程裡,本就包含了這一環——便是要讓這些積壓了數代仇恨的百姓,有一個痛痛快快宣泄的渠道。
看著昔日不可一世的蒙古韃子淪為階下囚,被自己肆意唾罵、投擲汙物,百姓們心中的鬱氣得以抒發,臉上的悲憤漸漸被揚眉吐氣的快意取代。
他們親眼看到,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仇敵,如今已被大明王師踩在腳下;親身體會到,大仇得報的酣暢淋漓。
這不僅是對仇恨的清算,更是對民心的安撫——當百姓們的怒火隨汙穢之物一同潑出,留在他們心中的,便隻剩對大明王師的信賴,對王朝安定的期盼。
繩索上的蒙古俘虜在唾罵與汙物中瑟瑟發抖,而圍觀的百姓眼中,卻已開始閃爍起對未來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