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引經據典!嶺北不該納入王畿!_大明:無雙好聖孫,請老朱退位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明:無雙好聖孫,請老朱退位 > 第425章 引經據典!嶺北不該納入王畿!

第425章 引經據典!嶺北不該納入王畿!(1 / 1)

翌日早朝,奉天殿內香煙繚繞,百官按品級分列兩側,鴉雀無聲。

老朱端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階下群臣,沉聲道:“昨日與皇孫、太子議及嶺北事務,已有定計。”

“今日要議的,便是派駐徐允恭為嶺北總兵官,攜文臣儒生前往開疆拓土,以貿易養駐軍,以商路控草原。此事關乎北疆百年安穩,諸位有何見解,儘可直言。”

群臣聽後麵麵相覷,臉上滿是錯愕與不解——先前朝堂上吵得沸沸揚揚,本以為陛下會顧及國庫空虛,鬆口放棄嶺北,怎麼今日不僅沒提棄守,反倒要正經派駐官員、調撥軍隊,鐵了心要建設那塊不毛之地?

有人忍不住在隊列裡竊竊私語:“這是怎麼說的?陛下難道沒聽進去詹大家的勸?嶺北那地方,冰天雪地的,冬天能凍掉耳朵,夏天風沙能刮瞎眼,比遼東還要苦寒三分——遼東好歹靠海,尚有漁鹽之利,嶺北除了草就是石頭,連棵像樣的樹都長不起來,誰願意去那鬼地方任職?”

“就是啊,往年派去宣府、大同的官員都要托關係往後躲,更彆說嶺北了。去了那裡,彆說升遷,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兩說。再者,那地方連莊稼都種不活,咱們士紳去了,田產帶不過去,商鋪開不起來,除了喝西北風,還能有什麼盼頭?”

更有人暗自盤算:陛下說要派文臣去丈量田地、推行政令,可嶺北的蒙古部落散居四方,言語不通,習俗不同,真要去了,怕是連賬本都記不明白,反倒容易惹出衝突。

而且那鬼地方到處都是草原蠻夷,部落星羅棋布,好些還沒真正歸順,骨子裡就認刀槍不認王法。

文臣儒生去了,穿著長衫,拿著紙筆,跟那些披發左衽的韃子打交道,一句話說不對付,或是哪點觸了他們的忌諱,對方可能抽出腰刀就砍過來,根本沒地方說理去。

這可不是在京師官場拌嘴,輸了頂多降職,那是真刀真槍的凶險,一個不留神就得掉腦袋,連收屍的人都難找。

先前派去草原的信使,就有過被部落亂箭射死的先例,更彆說要在那裡長期駐留,管著他們的屯田、貿易,還得教他們識文斷字——這簡直是把腦袋彆在褲腰帶上乾活。

士紳縉紳惜命得很,寒窗苦讀幾十年,好不容易混個一官半職,誰願意去那種隨時可能丟性命的地方?

便是給再多俸祿,命沒了,又有什麼用?

到時候辦不成事,輕則貶官,重則丟命,這般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傻子才願意接。

一時間,殿內的氣氛又沉了下來,先前反對的官員雖不敢再貿然出聲,眼裡卻都透著抵觸——建設嶺北?說得輕巧,真要讓他們去親身體驗那塞外風霜,怕是第一個就要打退堂鼓。

於是乎老朱話音剛落,大殿內寂靜了片刻,吏部左侍郎詹徽便出列奏道:“陛下,臣以為不可!”

此人年過四旬,身著緋袍,臉上溝壑縱橫,卻透著一股固執的精明。

詹徽是開國元老詹同的兒子,詹同官至吏部尚書、翰林學士,這詹徽也不錯,洪武十五年考中秀才後便被授監察禦史,隨後一路升遷直至轉為吏部左侍郎。

此刻詹徽出列朗聲道:“嶺北苦寒之地,自古便是蠻荒之所,黃沙漫天,寸草難生。洪武五年大軍折戟於此,便是明證——當年徐大將軍、李大都督何等驍勇,尚且損兵折將,可見其地凶險。”

“如今朝廷府庫雖有盈餘,卻要兼顧江南賑災、水師建設、邊疆防務,還要修繕黃河堤壩、疏浚運河,處處需錢如流水。若再耗巨資經營嶺北,修路築城、運糧養兵,不過是填無底洞罷了。臣查過戶部賬冊,去年僅往漠北運送糧草,損耗便占三成,長此以往,即便金山銀山也得掏空!”

這個理由很強大,讓人無法辯駁。

朝廷花錢的地方確實多如牛毛:江南水災剛過,數百萬災民等著賑濟,堤壩修繕需銀二十萬兩;水師要造新船,光一艘福船就耗銀五千兩,今年計劃添造二十艘,又是十萬兩出去;北疆的邊軍盔甲器械老舊,兵部奏請更換,算下來沒有三十萬兩打不住;更彆說黃河年年泛濫,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哪一樣都得真金白銀往裡填。

哪怕因為東海貿易開了海禁,商船往來賺了不少關稅,國庫看著有不少盈餘,可這些銀子掰成八瓣都不夠用,每一分都得花在刀刃上,怎麼能往嶺北這種不見回頭錢的地方扔?

詹徽一開口就奠定了一個基調:嶺北就是個填不滿的無底洞,進去多少銀子都聽不見響,與其把錢砸在那裡打水漂,不如留著應付眼前的急難。

這話戳中了不少人的心——戶部的官員天天盯著賬本發愁,知道每一筆銀子的來之不易;地方官更清楚民間疾苦,覺得與其經營遠在天邊的嶺北,不如先把眼皮子底下的民生搞好。

一時間,殿內不少原本猶豫的官員都暗暗點頭,覺得詹徽說得在理,連幾位武將都皺起了眉,畢竟軍餉能否按時發放,全看國庫是否充裕,若真為了嶺北擠掉了邊軍的份額,他們也不樂意。

翰林修撰任亨泰緊隨其後出列,他是洪武二十一年狀元,自幼飽讀詩書,從童生到秀才,再到舉人、狀元,一路憑著筆下文章步步登高,素來以“經義治國”自居。

朝堂之上,凡遇政務爭論,他必引《詩》《書》《禮》《易》為據,言必稱三代之治,動輒以“聖人教誨”壓人,覺得治國當循古法,恪守綱常,任何偏離經典的舉措都是“離經叛道”。

此人出身官宦之家,族中世代以耕讀傳家,田連阡陌,門生故吏遍布朝野,骨子裡認定“農為本,商為末”,對草原戈壁這類“不產五穀”的地方向來鄙夷,總覺得那些土地離了“耕讀”二字,便沒了教化的根基,更談不上納入王畿的價值。

此刻他撫著精心打理的長須,慢悠悠出列,那姿態,仿佛不是在議論國事,而是在國子監講授經義。

任亨泰撫著胡須,慢悠悠道:“陛下,《周禮》有雲:‘邦內甸服,邦外侯服’,此乃千古不易之理。嶺北遠在邦外千裡,風寒地瘠,非我華夏熟地,本就不該強行納入王畿。”

“況其地多草原戈壁,不可耕種,既產不出稻麥,也生不出桑麻,於大明農本之國毫無用處。士紳百姓若遷去,無田可種則衣食無著,無書可教則教化斷絕,如此何談‘以夏變夷’?依臣之見,不如棄之,將省下的糧餉賑濟江南災民,安撫流離,方合‘仁政’之道。昔年商湯、周文皆以惠民為本,未聞為荒遠之地耗竭民力者。”

他頓了頓,又引經據典道:“《論語》有雲‘近者悅,遠者來’,若朝廷能將經營嶺北之財用之於內,使百姓安居樂業,四方自然歸心,何必強求嶺北蠻荒之眾?強行據之,反添煩擾,徒耗錢糧,實非明智之舉。”

瞧瞧,這才是狀元郎的文化底蘊。


最新小说: 聽懂靈獸心聲,仙尊高冷人設崩塌 人在三體,背靠係統成為歸零者! 我的滬姐室友 藏香 藍色碎片之閒間有度 穿越1975:開局一把獵槍,簽到變強 鮫人女配覺醒,毛茸茸大佬爭著寵 心底的花海 致富從每日抽獎係統開始2 你們管這叫遊戲